第二百六十二回 迁都(1 / 1)

无奈三国 问天 2408 字 25天前

第二百六十二回 迁都闻曹操此问,董昭坦然而笑道:“昭知轻重。

将军无须挂念。”

曹操这才放了点心。

逐以天下大事相询。

看看董昭的谋略如何。

结果,董昭一点也没含糊,仍旧不慌不忙地说道:“将军兴义兵以除暴乱,又迎接天子还朝,此乃五霸之功也。

但将军的内忧外患,皆不在少数。

于内,诸将、群臣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于外,诸侯环绕,西凉董卓,幽州刘明,皆为比邻。

犹如猛虎伺伏于侧。

且,司隶连年荒芜,旷地千里,人烟稀少。

大军驻留于此,唯仗兖州供给所需。

此军粮消耗庞大,也非长久之策。

故此,将军今若留此,恐有不便。

惟有移驾,驾幸许都,方为上策。

只是如今圣上新近还朝,天下诸侯皆来朝觐,如今骤然迁都,恐众心难安。”

说到这里,董昭沉吟片刻,才决然说道:“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

迁都。

那早就是曹操谋事团的计策之一。

只是不如董昭考虑的那么周详罢了。

毕竟旁观者清。

而曹操的那些谋士,包括曹操在内,早就快被短缺的军粮问题给逼疯了。

而此时董昭点出来的董卓、刘明地盘离洛阳太近,那就更令曹操不安了。

召集了天下诸侯前来朝见皇上又如何?皇上是从董卓那里跑出来的,那董卓怎么可能前来朝觐皇上。

而那刘明若是来了。

以刘明如今拥有冀州而和洛阳缩短的距离,再加上幽州铁骑的速度,那还不是随时可以把刘明接应走。

并且围困洛阳。

那样的话。

自己岂不是为他人作嫁了。

此时曹操先是倒吸了一口凉气,随后又为了看出了危机而高兴。

高兴,确实是高兴。

曹操听董昭说的如此对路,那真是心怀大悦。

曹操站起身来,上前两步,拉住董昭的手,笑着说道:“此吾之本志也。

但大臣在朝,王允,杨奉等人皆是救驾有功之人。

有恐此事难成。”

不能不说曹操的交际手腕确实不错。

尤其是曹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关系,掌控的更是精准。

只是简单的上前两步。

立马也就拉进了和董昭之间的密切程度。

最少董昭此时就觉得曹操真没拿自己当外人,如此机密的事情也和自己商量、请教。

为此,董昭也回报曹操道:“此事易也。

王允、杨奉护驾归来,王允得以受圣上嘉奖,以当朝太傅表之。

而杨奉所图不遂,被夏侯将军所替尔。

这杨奉时有怨言。

将军可修一书与杨奉,先安其心。

以牵制王允。

再明告大臣,以京师无粮,欲车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

大臣闻之,当欣从也。”

曹操觉得这个主意确实不错,如此说,当然不会有人反对迁都。

只是这样一来,不是也同时把自己军粮短缺的问题暴露了嘛。

曹操谨慎的向董昭问道:“若诸侯闻我军无粮,前来相犯。

我等如之奈何?”董昭微笑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曹操那也是军事大家,玲珑剔透的主。

当然也就一点就透了。

如今自己都明确无误的告颂别人自己因为没粮才迁都到许都的。

那别人当然会顺理成章的认为只要自己到了许都,那自己军粮短缺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如此一来,就是自己军粮短缺的消息泄漏了,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危害了。

曹操大喜。

逐与董昭畅谈。

待二人尽兴,董昭谢别之时,曹操执其手说道:“凡操有所图,惟公教之。”

董昭满意的称谢而去。

转过天来,曹操就董昭之提议与众谋士密议迁都之事。

许攸说道:“如今董卓新败刘明之手,断无力可犯我领土。

可使他人上表,免国贼董卓相国之职,表将军任之。

当今圣上受董卓挟持多年,必无不允之理。

如此一来,将军持群臣之牛耳,可便于话事尔。”

计议一定,分头行事。

以曹操如今在洛阳的实力,自然很容易就取得了丞相的官位。

可巧,此时侍中太史令王立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私底下跟接替刘虞的新任宗正刘艾说道:“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

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

同时,这王立还绕过曹操向皇上密奏说道:“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

代火者土也。

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

可这种小动作哪能瞒的过曹操?曹操一听人汇报,立即就叫人告知王立道:“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不过曹操不知道的是,这王立的家人,早在洛阳之乱的时候就挪到幽州去了,此时正在刘明那里享福呢。

对此事曹操还有点得意,并以此问戏志才,这戏志才对天文那也是有所涉及的。

而且追随曹操多年。

当然知道此时是应该给曹操鼓劲的时候。

故此,这戏志才也凑兴的说道:“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

许都属土,到彼必兴。

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

他日必有兴者。”

这一下,曹操的心志更坚定了。

次日早朝,曹操上表奏曰:“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

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

臣敢请驾幸许都,惟陛下从之。”

皇上一听曹操这么说;皇上的脸都绿。

这曹操也太不像话了。

简直是持宠生骄。

先前念在他救驾有功,封他一个左将军,如今又刚升了一个丞相。

这曹操可算是出将拜相,朕也够对得起他了。

怎么昨日刚有人说汉室气运将终,代火者土,他今天就敢妄言迁都呢?难道他想学董卓第二不成?想到这里,皇上心里一哆嗦。

这气也就全都没有了。

光剩下害怕了。

这皇上也算可怜。

当王爷的那会儿,那还不错。

可自打当了皇上,那就不断地受到了董卓的欺压。

没过过一天的好日子。

好不容易从董卓那里逃了出来。

又受到拦截,追杀。

最危险的那一次,要不是侍中杨琦忠义。

换过了皇上的衣冠,替皇上坐在了车里。

而让皇上躲在了他处。

这皇上那回也就算是交待了。

不过,这一来也让皇上知道了,这世上敢杀皇上的,那可不止董卓一个人。

惦着取皇上性命的人太多了。

故此,现在这皇上对于那些忠于他的臣子还敢发发脾气,可对于那些不含糊他的臣子,皇上还真的不敢冒然得罪。

皇上存了畏惧曹操的心态,也就不敢跟曹操抬杠了。

反而向底下的那些群臣看了过去。

皇上可怜巴巴的希望自己手下的这些大臣,有一两个能替自己出头的。

可皇上的主意打错了。

要是此时皇上的态度强硬一些,那皇上手底下的这帮自以为忠良的卫道士背不住还会站出来帮着皇上说话。

这些名士联合起来,虽然不能把曹操怎么样了,可绝对也能给曹操一些压力。

让曹操以后的行事也收敛一些。

可如今皇上不说话。

这些洛阳的众大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名高位重,且没有正式投靠曹操的,那早就被曹操软禁、控制多时了。

知道了曹操的利害。

而中层各个部门管事的官员,那也几乎被曹操替换干净了。

而那些官小职微的小官,人微言轻,此时哪有他们说话的余地。

而且曹操说得明白,迁都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洛阳没粮食了。

不想迁都,那就得挨饿。

饿死了拉倒。

这些官员谁都不是傻子,当然相信曹操说得出,就做得出了。

况且这些官员也明白,现在反对曹操的提议。

怎么反对?要想反对,就得解决目前的没有粮食的困难。

现在这满朝的文武,谁能变出粮食来?这洛阳的粮食一直都是靠幽州刘明提供维持的。

可自袁绍和刘明作对以来,这幽州就运不过粮食来了。

如今洛阳的粮食确实是维持不下去了,只能靠曹操。

而且,如今曹操控制了司隶。

那幽州以后也不可能再来维持洛阳的供给了。

为了今后不饿肚子,也只能听曹操的了。

结果,皇上和他的那帮群臣之间就成了大懒支小懒,一支两瞪眼。

两者之间,都没词了。

而群臣的态度,也反过来影响了皇上。

皇上也就更害怕了。

更不知道这如今的朝野之上下,还有谁是自己这一边的了。

可是,没词不解决问题。

曹操还在这里等着呢。

皇上也只能答应曹操择吉日起驾迁都。

曹操美。

这真是心想事成。

如今朝野上下,还有谁敢和自己作对?等曹操回府之后,有人禀报曹操,刘备把‘烈焰神龙’送来了。

曹操一试之下,其效果,果然和刘备说的一模一样。

曹操就更得意了。

曹操的军事素养,那可比刘备强得太多了。

一看这东西,就知道这东西绝对是一个宝贝。

只要能大规模的应用。

不管是守城,攻城,还是坚守要道,那都是绝对的利器。

就是夜袭放火,那也是顶呱呱的好东西。

不过,曹操毕竟还是非技术人员,不知道仿制这东西的难处,更不知道猛火油的稀少。

结果,曹操忽略了。

没有向那个老是哭哭啼啼的刘备详细询问。

而是命人寻找顶级工匠解决。

而且,曹操在嘲笑刘备有眼无珠,不知道宝贝的时候,也终于取消了对刘备的戒心。

认为刘备不过如此。

而且也是一个真心投靠自己的有用之人。

转过天来,献帝设朝之时,曹操也如约表奏刘备军功,引荐刘备朝觐皇上。

对于曹操引荐的人,皇上由于这几天的心里不痛快,本来不想搭理。

可又惧于曹操的威势。

只得宣昭。

这刘备知道今天乃是见皇上的大日子。

外表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

故此,刘备今天收拾得那叫全乎。

沐浴更衣,刮脸。

而且朝服,朝靴,官帽,一应俱全。

而且还全都是新的。

还别说,刘备的这番功夫还就真的没有白下。

等刘备拜于丹墀之下,三呼万岁。

这皇上看刘备还挺爱眼的。

尤其是刘备对皇上的那种恭敬劲。

更让皇上找到了久违的感觉。

皇上为了让这种感觉更明显一些,特意把刘备宣上了殿,面带笑容的问道:“卿祖何人?”刘备受宠若惊,连忙回奏道:“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皇上听刘备如此说,这皇上当时就是心中一动。

皇上连忙教人取宗族世谱检看,并令宗正卿宣读。

这刘备的身世早就被刘虞填好了,那哪里还有可能出错的。

当时,那宗正正卿读道:“孝景皇帝生十四子。

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

胜生陆城亭侯刘贞。

贞生沛侯刘昂。

昂生漳侯刘禄。

禄生沂水侯刘恋。

恋生钦阳侯刘英。

英生安国侯刘建。

建生广陵侯刘哀。

哀生胶水侯刘宪。

宪生祖邑侯刘舒。

舒生祁阳侯刘谊。

谊生原泽侯刘必。

必生颍川侯刘达。

达生丰灵侯刘不疑。

不疑生济川侯刘惠。

惠生东郡范令刘雄。

雄生刘弘。

弘不仕。

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皇上叫宗正一排世谱,那刘备愣是排在皇上叔叔一辈。

皇上大喜,马上请刘备入偏殿叙叔侄之礼。

这皇上如此厚待刘备,不为别的。

而是这皇上怕了。

皇上暗地里琢磨:如今自己虽说是从董卓那里逃了回来。

可却又被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自己做主。

虽然那王允说皇叔刘明可以依靠。

可远水解不了近火不说。

那刘明皇叔乃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帝。

谁又知道刘明皇叔打得什么主意?而这刘备则不同了,名声虽然不显。

可听曹操报告,却也有的十几万的兵马。

如今自己扶持他一下,他又怎么不会感恩而效忠呢?如此自己不是也收了一个助力了嘛。

于是,皇上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正好顶替曹操空下来的空缺。

随后,皇上又设宴款待刘备。

直至深夜,刘备才谢恩出朝。

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

而曹操回府之后,许攸等一班谋士都觉得刘备受封皇叔不是什么好事。

都跑来和曹操商量。

许攸向曹操言道:“天子认刘备为叔,恐无益于明公。”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