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回 最后的疯狂轰隆隆。
随着潼关城门的四分五裂。
刘明的幽州兵怒吼着上前,而冲城车也再功成后退,以便给后面冲上来的幽州士兵闪开道路之时。
猛然间,一面与城门洞大小相仿的刀山迎面冲了过来。
代替了城门,挡住了城门的漏洞。
敢情,这世上不仅仅刘明在完善着自己的攻城利器。
那杨谭也早早的就研制了守城的物件。
一早就准备了城门破坏后的代替物品。
这座刀山就是杨谭研制的塞门刀车。
这塞门刀车也是纯铁打造,车身外形有些像一辆平板的推车,只是车身的地盘非常的低。
车把下面更只有尖锐的立柱,只要把车把往下一放,就如同打了桩子一般,根本无法后退,而且还会前方的压力越大,他就埋得越结实。
而塞门刀车的正前面,顾名思义,则是一面与城门相仿的挡板,有箭孔,可以往外射箭,或是用长矛往外刺。
而挡板的其他部位,则密布着刀刃,使对方无法攀爬。
而挡板的后面还有立柱顶住了挡板,形成了三角支撑,使挡板的承受力得到加强。
有了这种东西,无论是城门还是城墙,只要有了破损,都可以先顶住一段时间,只要撑过去了,就可以对破损的地方进行修复。
这也是杨谭一直没有把城门彻底堵死的信心所在。
如今,这塞门的刀车,也不负杨谭所望,就是这么一辆塞门刀车往这一摆。
立马就代替了城门,堵住了幽州兵的去路,而此时,火势也越来越旺了。
冒着大火。
再次攻击这塞门刀车,那也不现实,刘明只能再次收兵。
而杨谭也趁着这个机会,彻底的堵死了城门。
刘明回营之后非常的郁闷,这攻城部队可是费了刘明很多心血地。
如今竟然无功而返,这如何不让人气闷?此时的刘明大帐之内,只有郭嘉和关羽在一旁陪伴。
郭嘉看刘明心中不乐,连忙在一旁劝解道:“主公。
这可不是咱们的攻城器械不利。
冲城车和楼车的威力,那可是有目共睹,这要是一般的城池,那早就拿下了。
实在是哪个杨谭太狠毒,太狡诈了,这才让咱们无功而返。
这也就是咱们新打造的这些攻城器械不怕火罢了,这要是一般木质结构的,早就被他一把火烧光了。
在自己的城头上放火。
连自己人都烧,也就杨谭那种狠毒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刘明闻言好受一些。
开口问道:“如今这个杨谭如此狠决,火烧潼关,以为防守,咱们如之奈何?”关羽早就不忿,闻言说道:“大哥,那杨谭防守,不过就是仗着火烧,咱们日夜进攻,只要火熄了,咱们就发动。
看他能烧得多久?何况,就算是他能烧个没完,他那城墙也经不住咱们冲城车的轮番撞击。
到时候,咱们连他们的城墙都撞塌了。
看他们还能如何的嚣张。”
“不妥。
如此攻击过于被动,而且咱们的冲城车虽然防火,却防不得烟,也防不得烤。
这两回的冒死攻击,操车的士兵,已经有所损伤了。
长此以往,那些操车的士兵,非要损失殆尽不可。
而且,那潼关城厚,远超过城高,虽然他的城门可以被咱们撞碎,可他的城墙,却绝对不是那么容易撞塌的。
何况,即使是撞塌了他的城墙,他再用那个刀车堵住缺口,然后再以土石填补回去,那咱们还是徒费工夫。”
郭嘉笑着摇着脑袋反对到。
关羽一时无话,猛地想起刘明的攻城器械当中还有许多东西没有用到。
于是再次说道:“既然如此强攻不成,那大哥的攻城器械当中还有许多新奇的东西没有用到,咱们另换他途,加以攻击,也就是了。”
“不妥。
攻城之道,无非有三,如今咱们用其二而无果,可见那守城的杨谭,也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大家。
如此推断,咱们的第三种攻城手段,他必然也有应对之道。
与其那样,咱们何必徒增伤亡。”
郭嘉依然笑着反对。
虽然关羽不知道为什么攻城方法有三,也不知道这攻城部队的第三种攻城方法是什么,更不知道那杨谭凭什么就有可能知道,并有办法对付。
可郭嘉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行,当时可把关羽气火了。
关羽凤目圆睁,怒视着郭嘉喝道:“奉孝,何来胆小如此!沙场征战,争得就是一口锐气。
如今,你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可。
如此这般,你还打得什么仗?攻得什么城?”刘明一看,心中好笑。
郭嘉这小子跟在刘明身边十几年了,以至于郭嘉有什么心思,那刘明就跟明镜似的。
故此,刘明笑着说道:“二弟,休要上了他的恶当,他这是在寻你开心,这小子肯定是有主意了。
你别跟他废话,直接教训他一顿,保管他立马说了。”
郭嘉一听,连忙诉苦道:“主公,二哥。
冤枉啊。
我不过就事论事而已。
哪敢寻二哥得开心。
如今二嫂可是在金钗盟中大权独揽,我家的那位,那对二嫂可是言听计从,打死我也不敢寻二哥得开心啊。”
关羽一听也乐了,敢情问题的根还在这了。
这小子是欠教训,如此关头,还有闲心想那些。
真是本性难移啊。
关羽微笑着站了起来,轻轻地握了一下拳头,发出了嘎巴,嘎巴的响声。
笑着对郭嘉说道:“小郭子。
这可不能怨我,大哥说的话,这我可不能不听。
不过,听说你最近跟华老学得不错,应该能接住我两分的力道吧。”
郭嘉得脸都绿了,一边往后稍着,一边哭笑不得地说道:“二哥,真万别冲动。
万事好商量。
我老老实实地说还不行吗?”刘明一看差不离了,止住关羽说道:“好了。
二弟且住。
先让他说个明白,若是说的不好。
到时候你再找他算账,那也不迟。”
关羽闻言止住了脚步,微笑着看着郭嘉。
看那架势,好像还是准备跟郭嘉亲热、亲热。
郭嘉暗暗地叹了口气:咳!这是何苦来着。
自己不过就是想活跃一下气氛,让主公和二哥开心一下吗?不过,看到刘明和关羽如今都有了笑模样,郭嘉也随之高兴了起来。
郭嘉嘿嘿笑着说道:“主公。
其实这都是您在自寻烦恼,咱们当初制定的那个攻打董卓的计划。
那是相当完善的。
这应变之道,那早就有了的。
咱们的攻城,也不过就造成一种势,如今这个势已经出来了。
咱们的计划马上就能成功收尾了。
您还有什么可操心的。
难道您还真把攻城这件事当了真了。”
刘明一听恍然,对呀。
强攻潼关除了为检验攻城器械地威力之外,就是为了造势。
如今计划完成无误,自己还操什么心?不过,刘明还是有点不放心地问道:“奉孝。
咱们的计划不会出什么差头吧?毕竟如今的潼关守将都换成了杨谭。
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那咱们的计划可就要泡汤了。”
“不会的主公。
咱们的计划,那都是有专人监控的。
如果出现变故,那消息早就传过来了。
如今没有什么消息,那就是一切正常。
以潼关如今如此的局势,咱们的计划肯定可以顺利的实施,到时候,咱们兵不血刃地夺取潼关,然后包围长安,消灭董卓,那都是轻而易举的。”
郭嘉嘿嘿笑着的保证道。
关羽在一边听得那个心急,明知道大哥和郭嘉正在说攻破潼关的计划。
可就是不明白怎么回事,能不急吗?最气人的是,那郭嘉说完了之后。
还看了关羽一眼,摆出了就是不告诉你的样子,气得关羽就像抽他。
只不过碍着大哥在此,关羽一时到不得动手。
这一切,刘明自然看在了眼里。
此时的刘明成竹在心。
心情舒畅,看着关羽说道:“二弟,我出去走走,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都可以问奉孝。”
说完,刘明转身就向外走。
而关羽则嘿嘿笑着凑近了郭嘉。
郭嘉凄厉的惨呼道:“主公。
您可不能过河拆桥啊。”
刘明只当没听见,出了营帐,带着典韦巡视自己的那些伤兵去了。
而此时,营帐之中隐隐传来郭嘉地呼叫:“二哥,有话好说。
君子动口,哎呦……”而就在刘明这里按着计划一步步地推行之时,面对着曹操一步步的接收着豫州南部。
袁术那个心疼啊。
袁术一面派人与曹操交涉,讲明自己和孙策乃是盟友关系,让曹操停止进攻。
另一面急忙忙得传令,让纪灵尽快地带着部队回来救援。
然而,曹操南下地目的,那就是为了吞并豫州南部以及扬州的,两淮这个大粮仓,曹操可眼红许久了,怎么可能轻易被袁术的言辞所左右,当即回复袁术,孙策向朝廷表示忠义,受朝廷嘉奖。
这与袁术何干?而袁术私藏玉玺,乃是对朝廷的大不敬,曹操乃是代天诛之。
圣命所在,曹操是万万不敢徇私地。
袁术一听到回报就傻了。
敢情人家曹操和孙策结盟,跟自己没关系啊。
而且还消灭自己抢走玉玺。
这玉玺不是自己的天命象征嘛,怎么会还有人敢来抢夺?袁术搞不懂,可紧跟着派去调纪灵领着部队回来的使者也回来了。
别说是追上了孙策的部队了,如今扬州的要道,那都已经被孙策的人马看守住了,消息根本传不到前线去。
袁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嘶吼道:“来人,把这个废物给我推出去杀了。”
随后又歇斯底里的喊道:“给我传令,把那些运往江南的军粮给我卡住,我看他们没有粮食还怎么前进。
你让我好不了,你也别想好过了。”
然而,一日后,袁术再次得报,扬州所有的粮仓,军粮早就空了,早就被孙策全都一次性的强行提走了。
而孙策掌管着袁术全部军马的调动大权,也没有任何人敢拦着孙策。
袁术身躯一晃,险些跌倒,仰首冲天呐喊道:“天啊!为什么?为什么?”随即又俯首低语道:“为什么你给了我玉玺的天命,却让别人来此抢夺?”突然间,袁术身躯一震,哈哈大笑道:“哈,哈,哈。
我明白了,我现在还不是天子,拿了这个玉玺,还没有与天命归一。
这自然会有群魔乱舞了。
这要是我登基称了帝,与天命合而为一,这自然就会有百灵护佑了。
以我袁家数代的威名,自会有门生故吏前来相应天命帮衬。
那曹操和孙策也就不敢逆天行事了。”
袁术笑完,随即狂喊道:“来人,给我准备仪仗,朕要登基称帝。”
此时的袁术,形如疯魔。
势若疯狂。
两旁的手下,无不色变。
而袁术手下的何夔,当时上前骂道:“竖子篡国。
天遣之。
汝袁门四世三公之清誉,毁之一旦,你乃袁门之败类,袁门之不孝的子孙也!”这何夔,字叔龙,乃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因战乱漂泊至此,被袁术强摞为官,此时此刻,再也忍不住地骂了出来。
若是平日,袁术对何夔这样的名士,那还是敬重几分,听得进几分劝告的。
可如今的袁术,那跟个疯子是的,早就迷了心窍,哪里还听得进人言,当即怒吼道:“拖了出去,给我砍了!砍了!”有站堂的武士过来就把何夔拖了出去,那何夔是骂不绝口。
不多时,传来回报,何夔已被斩首。
袁术是仰天哈哈大笑。
而袁术的那些手下,一个个是体若筛糠,颤立着,不敢说话。
袁术登基的这一最后疯狂,也就这么大张旗鼓的操办了下去。
而袁术这一不知死活的狂妄举动,不仅给了曹操一个更好的出兵借口,也让袁术手下的许许多多文臣武将,大失所望。
其中,一位文武双全的奇才,也忍不住掷笔而去。
无奈三国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