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开始,美国人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的贸易全球化,将东亚这个世界工厂和美元捆绑,用生产国的商品给美元做背书。生产国这边整体可以看成是生产端,美国那边是消费端。出口的这些日常消费品,主要供西方普通老百姓消费使用。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向富人手里集中,穷人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西方普通人的购买力越来越差,消费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全球经济在这个阶段,也正式从之前的增量市场开始进入存量市场。
在增量经济时代,国家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人口红利也还在。低成本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城镇化轰轰烈烈。各行各业快速扩张,企业无论大小,都有机会从市场里面分一杯羹。这个阶段就像“二战”时期的美国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
到了存量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口增长也同步放缓甚至停滞。劳动力红利越来越少,城镇化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这个阶段各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分化,企业间竞争加剧,“大吃小”也会成为常态。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就处在这种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分化和“大吃小”呢?因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癌症。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解决了基本的生产匮乏问题以后,如果没有科技突破或者开拓出新的市场,就很难再发展了。随着产能提升,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会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然后大家开始打价格战。
最终的结果就是,各行各业回归平均利润,保持在一个仅能维持运转的微利水平,小公司的市场被大企业占领。企业利润水平不高,员工收入自然也提不上去,购买支付能力也没办法提升。因为产能源于需求,需求源于消费,消费源于工资。企业利润降低,则会减少工资,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到了这个阶段,多数传统产业已经没办法像过去高速发展时期一样,给大家提供比较高的薪资福利水平。反而因为整个行业利润微薄,导致从业人员的收入多年不涨,这都是因为行业增量不再了。大学里面的多数传统工科,对应的就是这些陷入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专业都在劝退,“85后”这批人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发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传统行业投资无钱可赚,自然会转换思路,投向利润更高的行业。2008年之前驱动我国经济的,除了制造业投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城镇化和房地产。所以在2008年4万亿元大放水出现、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后,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资金开始脱离投资实体和制造业,转而涌入房地产和其他各类资产。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体现得也很明显,全球各大央行宽松放出来的钱都被人们拿去炒作资产。全球也从2008年开始,从之前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向了2008年之后的按资分配。
因为从2008年以后,全球都已经从靠劳动和勤奋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资金在利润驱动下,不断涌入各类资产炒作,大幅推高了资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