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步入工业时代以来,最近几百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征兆都是在不断重复的。虽然因为历史时代不同,表面上看历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有当时那个阶段独有的特点,但如果从底层逻辑来观察,任何历史时期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共性依然非常一致。
首先是从社会整体看,由于贫富分化走到极致,导致全球消费市场的饱和。毕竟日常消费品还是要靠普通人消费的。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就是因为社会贫富分化以后,普通人口袋里没有钱。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资本家自然就要降低产量,减少劳动力雇用。减少劳动力雇用,又会造成更多的人失业。
普通人失业以后更买不起东西,资本家只能进一步减少雇工和降低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就循环不起来,还会陷入“产品卖不出去→老百姓失业→产品更卖不出去→失业加剧”的循环之中。
其次是到了这个阶段,因为全球消费饱和化,往往会呈现出制造业大国集体产能过剩的局面。这种产能过剩从国际上看,会使得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出现各种贸易争端和矛盾激化的情况。
之前的1929年大萧条也是这样,因为全球陷入消费饱和,制造业大国产能过剩。当时的世界消费中心美国竖起贸易壁垒,英国搞起了殖民地内部大循环,后发的主要工业国日本和德国,因为国内普通人太穷,消化不了国内的过剩产能,而国外的主要市场英国和美国又关上了大门,所以他们只能转向军备领域消化过剩产能,通过征兵和扩军创造就业。因为大量征兵和扩军,可以消化无法就业的民众。兵员多了自然需要军备,过剩产能生产出来的军备,也就被消化了。不过军队不能无限扩张,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果不打仗,国家就会走向破产。随后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发动“二战”,对外掠夺财富、消化军备,防止国家走向破产就成了必然。
工业化大生产使得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产能变得不再是问题,反而出现了相对过剩。怎么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怎么让投资这些产能的资本赚到钱,才是最大的问题。产能过剩,东西销售不出去,投资制造业不赚钱,资本自然就会转向其他赚钱的行业。
为什么国家一直呼吁资本投资制造业,大家却充耳不闻地拿着钱跑去投资其他热门领域,而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还不是因为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低。所以这个阶段大家看到的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之前制造业积累的财富和利润,持续转移涌向各种资产,推高资产泡沫。这导致劳动所得和资产增值所得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低息环境下,资产价格泡沫会不断积累。等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对利率非常敏感。后面如果通货膨胀来袭,央行被迫提高利率,就会刺破高位的资产泡沫,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些年我国一直推出各种政策,不断打压房地产市场变相加杠杆,就是为了防止资产泡沫太大。
现在美股没有飞流直下,很多人在楼市高杠杆投资,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等到美股开始大跌,全球金融危机拉开序幕,高杠杆的投资压力也就来了。现在不停地限制楼市加杠杆,提高首付比例加厚银行安全垫,本质上就是在预防后面美股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的连锁反应。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货币,我们可以把货币理解为信用凭证。货币的诞生就是为了取代物物交换,本质上就是一种信用。我相信你给我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能换到我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货币的信用。因为这个信用的存在,一般等价物是什么都无所谓。可以是开始的黄金、贝壳,也可以是现在廉价的纸币甚至是电子符号。
这些信用依托央行存在,整个市场的信用就是央行的信用,凭借央行的权威性做保证。到了现代社会,钱等同于信用,也等同于债务,可以说债务决定了货币的扩张。所以我们会看到,经济的繁荣和债务杠杆的提高基本上是同步的。这些债务的周期有长有短,短期债务量达到顶峰的过程,也就是经济繁荣的顶峰。往往一些富翁最风光的时候,就是债务杠杆扩张最快的时候。
当整个社会步入偿债期,此时我们会看到短期经济萧条和危机诞生。这个短期债务周期的间隔,差不多是10年。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会发现长期债务周期间隔大概是60年,也就是我们说的康波周期 (6)。短期债务周期叠加长期债务周期会发生什么?上次发生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随后爆发了“二战”。
如果做过统计也会发现,历史上的每一次危机多数是从证券市场泡沫破裂开始的。首先是股市或者债券市场崩溃,之后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种高估的资产泡沫都会随之破裂。银行体系因为资产泡沫破裂收紧贷款,市场上的流动性枯竭逐步影响到实体经济。这个阶段其实大多数普通人还没什么感觉。
等到失业率和收入下滑传导到居民层面,往往已经是传导的最后一步了,这时候危机已经步入中后期(因为危机是分阶段的)。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经济大衰退,起因都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崩盘。企业在信用紧缩的背景下,根本没法借到钱,直至慢慢扩散成整个经济体的危机。
这一切发生的时间跨度,远比大家想象的长,可能是一年时间,也可能是几年时间。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那场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早在2007年秋季就已经发酵。但这时候大多数人并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股市貌似开始下跌了。如果看各种资料,多数人都觉得危机是在2008年发生的。
因为2008年基本处于危机顶峰,标志性事件也出现了——雷曼破产了。这时候美联储不得不被迫出手救市,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以拯救经济。多数人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感受到危机来了,其实这个阶段,都该准备出手抄底资产了。
每次危机以后,央行能采取的手段并不多,也就是固定的“三板斧”。比如大规模印钞票搞经济刺激,就是一定会用到的一种手段。大量印钞会让人们手里的钞票贬值,带来资产价格上涨。穷人手里并没什么资产,所以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从历史上看,遇到金融危机,央行救市固定的“三板斧”从来没变过,基本就是稳定金融、刺激经济和准备退出三个阶段。稳定金融的方式,主要是稳定资产负债表,从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因子来解决问题。
资产负债表的公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和本金之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有资产、负债和本金三要素。所以央行稳定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依然是“三板斧”:稳定资产价格、降低负债成本和注入本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通过什么手段来稳定资产价格呢?答案就是大量买进资产。为稳定资产价格,美联储首先会自己下场买货,承接市面上大型机构的抛售。这等于是主动下场,通过增加市场上的购买力,直接稳定资产价格。
2020年因为疫情导致资产价格暴跌的时候,其实美联储也下场了——通过大量买入企业债和垃圾债来稳定资产价格。降低负债成本这件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每次危机我们都会看到美联储降息,这本身就是在降低负债成本。
在过去的加息周期里,我们一般会看到美联储会把联邦利率升高到3.5%以上。这个循环操作,除去收割国外财富,本质上也是在为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衰退做准备。因为降息的前提,首先是有息可降。所以我们会看到经济只要复苏,美联储就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加息,美其名曰防止经济过热。其本质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加息带动美元回流,来收割海外资产填补亏空;另一方面是积攒后面过冬的口粮,等经济再衰退时候,可以再用降息的手段刺激经济。因为一旦衰退开始,美联储手里有三四个点的利息可以刺激经济,就能让危机平稳度过。
通常一般程度的衰退,只需要3个点的降息和一两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就能拉回来,之后经济会自己恢复。但这种辛苦攒下的救命钱,平时是不能拿出来用的,不然到了关键时刻手里就没有筹码了。所以通常只有三种情况值得触发大规模降息救市:失业率快速上升、股市急速下跌和通货紧缩。
我们知道2008年那次金融海啸非常剧烈,美联储除了入市购买垃圾资产,就是快速降息。但2008年这次直接用掉了5个点的利息,这等于说美联储手里储备的子弹基本打光了。2015年开始,美联储正式开始加息,一路把利息加到了2点多的位置。美联储就是天天挨骂,也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加息。因为这一年是美国收割全球和危机时代储备子弹的开始。
不过这次加息最先刺破的不是别人家的泡沫,而是自己家用企业债回购堆起来的股市泡沫。所以我们才看到,在2019年的时候,美联储居然在加息和收割别国资产的目标没完成的时候,突然降息了。原因就是自家股市扛不住加息,开始暴跌了。后面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个过程。美联储被迫连续降息的同时,开启了无限量化宽松,打光了手里所有的子弹。
要知道过去已经十多年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了,资本主义的10年经济小周期差不多已经到了。原本酝酿中的美国债务危机也在这里伺机等待爆发,这次甚至叠加了60年长债务康波周期。
现在美联储就已经打光了手里的所有子弹,后面美股跌下来的时候怎么办呢?未来可能除了负利率和无限量化宽松,就没什么其他办法了。最后还能选择的,只有注入本金这个操作。
在2008年那次金融海啸的时候,注入本金是特别常见的手段。我们看到2008年美国注资抵押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注资美国银行,本质上就是注入本金,防止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因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本金损失殆尽,最终不得不破产,引发更大的金融海啸。稳定金融的操作完成之后,后面的刺激经济,是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这个手段实现的。
从原理上说,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其实和稳定金融市场的降低负债成本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只不过量化宽松降低的是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还有就是把资金从国债这种避险资产赶到股票这种风险资产中去。
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通过几次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QE (7)操作,购入美国国债。国债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价格就是由供需决定的。美联储通过QE的方式买入美国国债释放资金,导致的结果是美国国债价格上升,国债收益率下降。
这里面国债价格和国债收益率是相反的。国债收益率越来越低,导致之前避险的大型基金和机构不得不选择转向股票这个风险资产市场。最终大量资金转向股票市场的结果,就是股票市场的价格被不断推高。市面上低廉的利率成本导致了企业发债回购的成本在不断降低。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发债搞回购,推高业绩和股价,也就有了后面10年美股长期牛市的启动。
美国普通人的财富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也给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
从2012年步入上行周期开始,美国就不断在全世界制造各种危机促使美元回流,试图通过资本快速流动收割他国优质资产。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外汇储备在2012年出现了明显拐点。美元资本看到了回流的信号,2014年下半年开始回流速度加快了,美元指数开始了一拨快速上涨。到了2015年年初,美元指数从80涨到了100。
美元指数的快速走强,就是告诉全球各路资本,我们的紧缩收水要开始了。紧缩收水的同时,拉爆全球资产价格,收割全球资产。历次美元潮汐里面,美元走强的阶段,对后发国家的资产价格都是一场噩梦,因为这个阶段必定有一个区域资产价格会崩溃,之后被美元资本杀个回马枪收割。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90年代的东南亚,其实说到底都是被同样的套路收割。
10年美元走弱,走弱的时候美元放水刺激经济,推高全球资产价格,稀释自己的负债。6年美元走强,走强的时候美元收水退出刺激,拉崩全球资产价格,资金回流的同时,转身抄底填补自己的窟窿。这16年一次的轮回,就是美国吹大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和收割他国贬值资产填补自家亏空的全过程。
从2014年开始的美元指数上涨,其实就是美联储开始加息,准备放弃刺激经济了。那为什么本来应该2012年就要开始的退出,到2014年才正式启动呢?因为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自己也出了问题,直到2014年才缓过劲来。
所以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看到美国开始按照过去的各种套路操作了。无论是地区问题,还是后面的贸易冲突,都是想通过制造区域动**洗劫其他国家的财富。可惜这次美国的对手并不是东南亚和拉美这种弱势国家。
这次美国没有收割到财富,之前累积的国债企业债问题却完全爆发了。美国不得不停下加息的脚步,突然180度转弯开始降息,因为再加下去就要自废武功了。后面就是2020年疫情来了,美国被迫再次无限量化宽松。
可以预见的是,下一轮危机产生的时候,全球央行也并不会有什么新花样,依然还是这“三板斧”。因为在没有热战发生可以刺激需求的背景下,央行能采取的刺激经济措施依然还是这几样。事实上从金本位瓦解开始,就意味着现代金融体系已经步入信用时代。
本国发行的货币只是一个低成本的工具。你把它当成钱可以,当成纸也可以。最终目的是通过调节货币这个工具的数量和价格,维持经济和就业稳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资产价格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劳动所得依然无法和资产所得相匹敌。
美联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手段,只能靠一次次的印钞,尝试把钱送到穷人手里。不过和央行期待的结果不同的是,每次印钞以后都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比如疫情之后,因为全球央行大放水,各国拥有3000万美元以上财富的富人的资产都在大幅增长。很多穷人却失去了工作,只能靠领取政府发放的财政救济才能勉强把日子过下去。
不断印钞支撑经济的结果就是:钞票越印越多,资产价格越来越贵,社会整体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说起来每次经济危机的根源,都是剧烈的社会贫富分化之下,资本还在继续投资,试图获得利润。但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没有办法消耗掉这些产出。投资持续亏损和大量过剩产能停滞,意味着资本的湮灭,大萧条也就来了。
等到社会贫富分化和穷人数量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政治上产生强大的破坏力。要知道现在40岁以下的美国人手里,只有不到6%的社会财富。这批人一旦出现大规模失业的情况,最终的破坏力会非常惊人。
那么为什么过去二三十年一直采取这种策略,却没有出现问题呢?因为如果我们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贫富分化程度也是有个临界点的。回顾历史会发现,每次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结果都不太好。第一次到这个位置首先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第二次到这个位置是2007年,随之而来的是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第三次就是疫情之后,不知道这次史无前例的社会贫富分化,会不会引发经济危机或者更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