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1 / 1)

看准 饭爷 988 字 8个月前

这时候第三步大规模私有化来了。1992年,俄罗斯国会通过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私有方案。为加快私有化进程,俄罗斯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规定把企业35%的股份无偿赠送给企业职工和管理者。俄国那时国有资产总值的1/3约为1.5万亿卢布,按当时俄罗斯人口1.5亿计算,每个俄罗斯人都能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

盖达尔的想法很简单,因为企业是国有的,所以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差。怎样提高积极性呢?就是把国有资产分给大家。企业到了自己手里,大家都是企业的主人,积极性不就上来了嘛。而且把实体经济证券化以后,不能流通的资产转变为可流通的资产,一下子就进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老百姓依然在工厂工作,又化身为企业股东和主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盖达尔政府许诺,这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会随着时间增值,过不了多久就能换辆伏尔加小轿车。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剧烈的通货膨胀,1万卢布在私有化改革完成的1992年也就只能买双皮鞋。拿到私有化券的老百姓刚从苏联的计划经济中走出来,根本认识不到这种票据有什么作用。面对剧烈的通货膨胀,很多人担心自己手里的这张票据就像钞票一样越来越不值钱,于是纷纷抛售。

因为抛售的人太多,私有化券的市场价狂跌。寡头们趁机大肆收购,然后拿着收购的私有化券去兑换国有企业股份和控制权。比如寡头霍尔多科夫斯基在这次证券私有化中就控制了40多家公司,拥有员工15 000人,价值21亿美元,涉及钢铁、地产、石化、食品等各个领域。其他寡头也在这次私有化中大幅扩充了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看似公平的私有化,结果就是普通人拿到私有化券以后,只能廉价抛售换取现金改善生活。外国资本和寡头们则趁机廉价购买,他们非常清楚这些资产的价值,一旦获得控制权,不管是卖掉还是继续经营都是暴利。私有化券以极快的速度向这些人聚集,在老百姓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恐慌抛售中成为俄罗斯国家资产的新主宰者。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没有得到一分钱,资产所有权就廉价转移到私人手里。私有化彻底变成了合法侵吞俄罗斯国家资产的盛宴。

如果资产在国家手里,资产和利润可以用来发展建设,也可以转化为新的资产,还可以给老百姓买医保建保障房。到了私人手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一批新贵由此产生,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全部流入了寡头们的腰包,他们在苏联的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帝国。

私有化之前俄罗斯1990年的GDP还有1万多亿美元,私有化之后的1997年下降为4284亿美元。1998年金融危机下降为1871亿美元,2000年因为油价回升才回到2469亿美元,但不到1990年的1/4。

被这帮纸上谈兵的经济学家祸害以后,老百姓饱受物价和疾病折磨。和1990年相比,1999年的物价上涨了8520倍,平均工资仅为64美元,退休金仅为20美元,还经常拖欠。人均寿命也不断缩短。按照1996年公布的数据,男性居民寿命已经由苏联解体初期的64岁下降到58岁,女性从74岁下降到71岁。因为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每年新增人口总数减少至70万 ~ 100万人。

不过这只是开胃菜,重头戏还在1995年,剩下2/3的俄罗斯国有资产在这一年被全面私有化。1995年是俄罗斯大选前一年,这一年因为车臣战争,政府快要没钱了。对国家来说,要维持运转必须得有钱。所以当时的俄罗斯选了另一条路——发国债借钱。发债借钱在西方国家是常规操作。然而俄罗斯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又赶上国内经济崩溃,国际市场上当时根本没人敢借给它,向国内寡头借钱就成了唯一选择。

寡头们的条件非常简单,借钱给俄罗斯政府,政府则用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做抵押,政府不能按时还款,股份就要被拍卖。表面看起来这个操作公平合理,实际上陷入财政危机的俄罗斯政府根本无力偿还,只能变卖资产。关键是,寡头们借给俄罗斯政府的钱和那些大型国企价值相比,几乎微乎其微。俄罗斯的私有化无疑是失败的。这里面的经济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CDO,即担保债务凭证,是把所有可能的现金流打包在一起,并进行重新包装,再以产品的形式投放到市场的凭证。

(2)????道琼斯指数通常是指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它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为编制对象,由四种股价平均指数构成。

(3)????马太效应,指的是一种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两极分化社会现象。

(4)????混业:指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5)????配资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配资公司在个人原有资金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给其资金供其使用。

(6)????巴塞尔协议是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的银行资本和风险监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