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1964—1998年几个关键日期的长期政府债券利率水平:1964年12月31日为4.20%,1981年12月31日为13.65%,1998年12月31日为5.09%。
1964—1981年,利率水平急剧升高,从之前的4%大幅上升到14%。等于利率水平上升了3倍多,这对股票市场的估值和投资者都非常不利。
其间因为利率水平太高,所有投资品的估值都在走低,首当其冲的就是股票价格。利率水平成倍增长的同时,企业的利润水平却没有多大的增长幅度。
自从1951年之后,美国企业税后利率占GDP的比重,基本在4% ~ 6.5%间波动。到1981年年底的时候,美国企业税后利润占GDP的比重甚至降到了3.5%。因为此时美国赶上了经济滞涨,经济不好加上高利率,企业的盈利自然不会高。
高利率压制投资品的估值水平,再加上企业盈利不佳,两个因素在同一时期发生。这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1964—1981年间,道琼斯指数一动不动。
那为什么1981—1998年,股市能上涨10倍之多呢?主要原因是市场上利率水平不断下滑,推高了市场估值。次要原因是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在1980年之后走出滞涨,开始出现持续改善。
1981年年底,美国企业税后利润占GDP的比重是3.5%,到了1998年年底,这个比重接近6%。而1981年12月31日的利率为13.65%,到了1998年12月31日利率降到了5.09%。利率不断降低,推动了股票市场估值水平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开始回升。估值和盈利水平双升,带来的就是美股市场的戴维斯双击 (2)。戴维斯双击带来股市上涨以后投资者的情绪因素也放大了上涨。
市场上涨越快,就有越多的人进入股市。牛市一旦开始启动,就算乱买也能赚钱。这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股票市场是提款机。这时候人们认为,不买股票抢钱,是脑子出问题了。这些人不懂什么利率水平,也不懂什么企业盈利,只知道参与就能赚钱。
在赚钱效应下,大家很快会变成巴浦洛夫实验 (3)里的那条狗。股市上涨就像摇铃铛一样,刺激他们流口水。这些新手带着增量资金冲进市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上涨趋势的延续,他们也是最后接盘的那批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市场估值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利率,其次是企业盈利和人们的情绪。在1999年这篇文章里,巴菲特也是看到这三个指标都没办法维系,才告诉大家后面泡沫很快要破了。
当时市场的情绪已经非常狂热,该进来接盘的投资者差不多都已经进来了。想要在这个位置维持上升,就需要利率或者企业的盈利水平中至少有一个因素能够支持其上涨。要么长期利率必须进一步下降,然而这时候美联储已经开始加息;要么企业的盈利水平有重大改善,这看起来根本不可能会发生。因为1950年以来,美国的企业税后盈利占GDP的比例一般在4%,超过6.5%的时候非常罕见。在盈利非常好的1999年和2000年,这个比例也低于6%。
所以巴菲特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美国股市的泡沫,可能很快要破了。文章写完没几个月,美国的高新科技互联网股票泡沫破灭,开始步入漫漫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