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米森林的能剧舞台(1 / 1)

隈研吾谈建筑 隈研吾 1047 字 7个月前

接下来我遇见的令我难忘的地方是宫城县的登米。如今已经被合并,成为登米市的登米了,不过当时,它还是登米町。1995年,当时的中泽弘町长委托我设计一个能剧舞台。伊达殿下[3]特别热衷于能剧,登米也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能剧,被称为登米能剧。在登米,学习和表演能剧的谣曲会的活动一直在持续,町长也是谣曲会的成员之一,而且是唱谣曲的名人。但是,那时他们没有专用的能剧舞台,只是在一家中学的校园里搭建了一处临时舞台,每年上演两次能剧。搭建一个专用的舞台是整个登米町的夙愿。因此中泽町长拜托我,让我想办法设计一个低成本的舞台。

他说:“我想把造价总额控制在2亿日元内。”“没问题。”我没仔细考虑就一口应承了下来,然后回到了东京。后来我调查了各种能剧舞台的实例,吃了一惊。这种舞台的建设费用的市场行情是上述预算的10倍,也就是20亿日元。光是木结构的舞台和演员登场时走的被称为“桥挂”的通道部分,就需要花费2亿日元,这是标准费用。另外,这两个主要部分上方还需要用天花板很高的大型建筑(上屋)遮盖,内部还要设观众席、后台、观众通道等,全部加起来大约需要20亿日元(见图31)。

这样的建筑的工程费用居然只有2亿日元,到底在想什么呢?为什么接受了这种荒唐的工作呢?我开始懊悔起来。

不过,我也非常清楚,那个人口稀疏的小镇是不可能掏得起20亿日元的。要怎么样才能把20亿压缩成2亿呢?

图31  一般的能剧舞台的结构(引用自《看漫画欣赏能剧·狂言》,桧书店提供)

我首先想到的是取消上屋部分。在被称为上屋的大型建筑内放置木造的能剧舞台作为舞台设备,然后在其前方设置观众席这样一种能剧舞台的式样原本就是一种新式样,它首先应用于明治十四年(1881年)在东京的芝建成的芝能乐堂,采用这种新式样的目的是复兴能剧。此前的能剧舞台并没有上屋,只是在白色沙地上放置着舞台、桥挂和后台(镜之间),一眼可以望到底,通风也很好。

这样的话,夏天很热,冬天又很冷,所以到了明治时期,上面加了一层上屋,后来还安装了空调。在室内化、美国化的现代潮流中,能剧舞台也室内化了。

但是,我一直觉得在野外临时搭建舞台的薪能[4]才是能剧原本的面貌。在装有空调的室内空间悠闲地观赏能剧,这是国立能乐堂的风格,我很难适应。

既然如此,那索性就回到明治以前那种把舞台设置在野外的能剧吧,我就这样转变了思路。

当要去挑战新事物时,预算不足反而有好处。如果预算充足的话,大家就会趋于保守,会说:“为什么要去进行这种挑战?”相反,如果预算极度不够的话,就会鼓起勇气去挑战。果然,我们提出的搭建一个没有上屋的开放式舞台的方案顺利地获得了登米的人们的认可。

但是,即使这样预算还是远远不够,2亿日元只能勉强搭建起舞台和桥挂。当地人提出的要求是:要有观众席,要有后台,另外还想要一座展示登米能剧文化的博物馆。

原本预算就已经很紧了,他们居然还提出这么多要求,我甚至都想大喊一声:“你们在说什么傻话呢!”然而,我不想给热情洋溢的人们泼冷水。于是对他们说:“我来想办法。”先答应了下来,然后把这些要求带回了东京。

我首先想到的是把材料价格降到最低。舞台和桥挂就需要2亿日元,是因为使用的是著名产地的无节桧木(没有节疤的最高级木材)。用了这种木材,一根柱子的造价就高达1000万日元,所以光是柱、梁的费用就要1亿日元。由登米的人们表演当地代代相传的能剧的舞台不适合用这种高级的桧木,使用当地森林出产的满是节疤的便宜木材才能搭建出具有登米特色的能剧舞台。

大问题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靠一些小创意去解决。没有表演的时候,就把后台作为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有表演的时候,就恢复其后台的功能。另外,为了制造回响效果,通常会在舞台下方放置几口空瓮,这个也出乎意料地费钱。当时,我去拜访在东京大学讲授声学的橘秀树老师,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那个瓮其实没有任何声学上的意义。如果是把瓮埋在土里,只开一个口在地面上的话,是可以制造回声的,但是现在的做法是把瓮直接摆放在地面上,所以在音响方面没有任何意义。”

这让我感到无语。既然如此,那不就不需要瓮了吗?看来社会上还存在各种浪费。

但是,在舞台快要竣工时,町长来检查,当场大发雷霆,他怒吼道:“哪有不放瓮的能剧舞台!”不过,我一开始就没有留出预算来买瓮。当地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给我出了个好主意,他说:“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不用的瓮,可以通知大家给我们提供瓮。”于是我们立刻张贴出了告示,结果很快就有很多瓮被带到了施工现场。一般来说,只要在舞台下方放置几个瓮就可以了,但我们一共收到了好几十个。因为这都是大家的好意,所以不能退回去。最后,我们在舞台和桥挂下方密密麻麻摆放了几十个瓮。

当地的人们一起提供了瓮,从而变得万众一心。由此产生了“舞台是大家一起搭建的”这样一种意识,竣工后的建筑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正因为预算不足,所以大家才能万众一心,这是我在登米学到的(见图32)。

图32  本书作者设计的森林舞台/登米町传统演艺传承馆(宫城县登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