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赈命案背后的赈灾难题(1 / 1)

小狗也要叫 张鸣 1466 字 3个月前

嘉庆十三年(1808)在江苏山阳(今淮安)县发生的冒赈命案,是清朝的一桩大案子,介绍的文字很多,美国著名史学家史景迁还将这个案子写进他的著作里,作为清朝中后叶社会状况分析的一个麻雀。即便如此,这个案子,还是有可以说的地方。

案子很简单。嘉庆十三年,淮扬大水,嘉庆皇帝派下去四十万两银子赈灾。但从反应上来的种种蛛丝马迹看,效果似乎不佳。皇帝命两江总督派人下去勘察,于是,一个在江苏候补的官员李毓昌被选中,走马上任。李毓昌是个新科进士,不知官场深浅,也未染官场恶习。他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山阳,一查人口黄册,二下乡核对,玩命真干,查出浮开受灾户无数。很明显,山阳县的知县王伸汉假列赈户,冒领赈银,玩了一票借救灾贪污自肥的好戏。其实,这样的戏,在一个王朝的中后期,一点新意也无。因为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人口都是一笔糊涂账。清朝自康熙之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增加得很快,又不征人头税,这个账就尤其糊涂。上头拨下来银子,按灾民的人头救济,但操办的人,必定是地方官。在一笔糊涂账面前,能捞钱不捞,哪里有这样的傻子。所以但凡这样的赈灾款发放,地方官没有不冒领的。自然,具体冒领的地方官,也得打点上司。上司心照不宣,大家发财。即使皇帝知道底下有猫腻,派人勘察,查证的人,也多半知趣,分润一点好处,回去报个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也就交差了事。

哪知道这个李毓昌,是个官场上的棒槌,完全不懂规矩。开始的时候,山阳知县王伸汉还沉得住气,表现得十分配合,还拨了一个衙内的听差供李毓昌使用。心想,无论查证的人声势如何,最终都会按规矩,跟他来讨价还价,最终看他知道多少,分他一些好处,也就成交。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李毓昌来交易。没奈何,只好自己上门。在得知李毓昌已经掌握所有情况之后,王伸汉提出将赃款对半分,李毓昌不肯,坚持把查到的实情原样上报。可悲的是,不谙世情险恶的李毓昌,把人家弊案查出了,也和盘托出,却不做任何防范。所以,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李毓昌在喝了王伸汉的饯行酒之后,突然暴毙馆舍。淮安知府王毂来查验,明知有鬼,却稀里糊涂结案,以李毓昌自缢上报。这个结论,一层层报上去,居然都接受了。

但是,这样糊涂结案,李毓昌的家人不干。毕竟是山东出进士的人家,再差,也有几个能人。李毓昌恰好有个能干而且明白的叔叔,他听闻侄子死了,前来收尸,发现衣服上有血迹,再一打听,打听出一些蛛丝马迹。在当地告状不受理,于是直接进京,赴都察院告御状。都察院据实上奏,嘉庆皇帝原本就对此事有点怀疑,闻奏后马上下令山东巡抚复查,开棺验尸。尽管李毓昌的尸体已经腐烂,中毒之迹象依然清晰——下毒之人灌的砒霜实在太多了。案情大白于天下,指使之人当然是王伸汉,但下手的则是李毓昌的三个随从。这种随从,学名叫长随,都属于有师承的职业官员跟班。谁当官,都有人给他推荐,跟着当官做跟班,捞该捞的好处。也就是说,他们本不是李毓昌从家里带来的。这些人跟着李毓昌勘察赈灾,好处就是分润一点当地官员的赃款,可是这个李毓昌木头脑袋,不识时务,害得他们白忙活一场。接受王伸汉收买,害死李毓昌,正中他们的下怀。李毓昌之死,还不是被饭菜里下毒,而是生灌的。两人按住,其中一个叫李祥的,亲手把砒霜掐着脖子给李毓昌给灌进去。这样的害人,跟强盗拿刀子杀没什么两样。

案子问清楚之后,不消说,皇帝龙颜大怒。最令皇帝生气的,是自家的龙恩,因为这些个官员,居然没有被百姓体尝到。案子的处理非常严厉,属于严打一类。山阳知县王伸汉斩立决,枭首示众。淮安知府王毂绞立决,江苏巡抚革职,负有直接责任的两江总督铁保不仅革职,而且被发配乌鲁木齐。那三个参与谋杀的长随,全部凌迟处死,明显是按照大清律仆人谋杀主人之律来定的罪(实际上他们并非李毓昌的仆人,不过是临时搭伙),这种罪过,是以下犯上的十恶大罪。连王伸汉派给李毓昌的那个仆人,也吃挂捞被判了斩刑。其中亲手灌药的李祥,被押到李毓昌坟前,在凌迟之前先用夹板夹碎浑身骨头,死后把心挖出来,祭奠李毓昌。严打没有表彰好人好事一项,但是此案有——李毓昌则得到了死后极大的殊荣,自己被追封为知府,继子被赐举人,得以下次一体会试。告御状的叔叔,没有多少文化,被赐为武举人。嘉庆还写了一首三十韵的五言排律表彰李毓昌,刻在李的墓前。直到今天,这首长诗的拓片尚在。

不过,即使皇帝施加这样的残忍的酷刑,罕见地将一个贪渎的知县枭首示众,凌迟了三个长随,但是仍然不足以以儆效尤,阻吓来者。后来的官府赈灾,依旧一塌糊涂。在当时,做过地方官的大学者赵翼,就看出名堂。在他看来,之所以出这样的大案,关键是历来办赈之法,就有问题。即使可以察弊于事后,但终未能绝弊于事前。就算每次放赈,前有委员监督,后有委员复查,“然官吏不肖者多,或徇隐,或分肥,终属有名无实。”嘉庆褒奖李毓昌的诗里也说,“国恩未周遍,吏习益荒唐。见利即昏智,图财岂顾殃。”赵翼提出的解决之道很简单,就是两个,一是变免费发放为低价卖米,有账目在,作弊的机会就小。二,如果实在要免费放赈,则公开化。所谓的公开化,就是凡是灾区,令地方地保开列受灾户名单,然后官府核实,将名单贴在数十处人口密集处,使人人得以见之。若有不实,奖励举报。事后再抽查一次,发现不实,严肃处理。

从来王朝政府赈灾,多有弊端,比不上乡绅办赈。下情不明,基本资料缺损,是个大问题。即使办事者有心办好,可能都办不好。也给那些成心不想办好,趁机捞一把的人,提供了机遇。但是,一般来说,放赈,都脱不了官府包办的套路,因为官府包办,是官场办事的惯例,但是包办,就有弊端。即使有人看着,有人复查,也弊端如故。大不了大家一起分钱,多分几份。如果政治不透明,缺乏民众的监督,即使几权分立,互相制约也没有用。很快大伙就能想明白,与其互相监督,互相掐架,不如伙起来一起分赃。在王朝的末期,统治机器锈蚀,官员习惯性玩忽职守,贪污腐败成风之时,这种弊端就更加严重。几乎凡事沾官皆弊,什么事都办不好。前面的官贪污,派去监督的人也照样贪污,再派出监督监督者的人,也还是一样贪污。像这样类似慈善,赈灾派钱的事,就更成了经办者捞钱的机会——自然,惹出的民愤也就更大。赵翼开出的药方,其实很合病理,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公开化。市场化等于让民间来办,而公开化则意味着打破官场的黑箱,使整个赈灾过程暴露在阳光下,让民间来监督。这样的话,再黑的官场,再龌龊的潜规则,想要办黑事,成本就提高了许多,至少,可以把赈灾的效果改善一点。

可惜的是,赵翼的方案,似乎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嘉庆皇帝也好,后来的皇帝也罢,都还是喜欢嘉庆的办法。嘉庆的办法,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一边厢重罚,杀人示众,一边厢重奖,奖励奉公守法者,号召官员学习死了的李毓昌。骨子里还是企图唤醒官员的道德心,让他们本着天良,奉公守法,靠道德自律来解决问题。当然我们知道,这种办法漫说在王朝末期,就是初期都未必有效。树立起的榜样,该学的人,都死了,有哪个傻子要学死人呢?可是,多少代下来,统治者最喜欢的,还是嘉庆的办法。结果,中国式的赈灾,慈善救济,一直就是葫芦僧乱断葫芦案,精明人办糊涂事,一笔又一笔的糊涂账。苦了灾民,肥了所有该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