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监狱的今与昔(1 / 1)

小狗也要叫 张鸣 751 字 3个月前

自古以来,监狱就有山寨版的。小时候,就常听人提到“蹲班房”这个词。问大人,什么叫蹲班房?大人们说,就是坐监狱,班房,就是监狱。长大看了书,方才知道班房不是监狱,仅仅是明清时节,县里的衙役们临时休息的地方,因是三班衙役的小憩之所,所以称为班房。但是,这种地方,每到征粮收税之际,就成了临时监狱。每有不肯完粮完税的“刁民”,衙役们在跟地方士绅打了招呼之后,就抓将过来,搁在班房里,每日加紧折磨。关上三日,称为一“比”,五日,为一“较”。古代的“比较”不是今天的意思,往往意味着非人的折磨。“比”“较”日子一长,被抓的人扛不住,家人里人也受不了,补上粮税,就可以把人领回去了。那时候,为了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凡是进了班房,都好过不了。衙役们下手,又黑又狠。官老爷睁眼闭眼,听之任之。

大堂之上,刑讯有规矩,关进大牢,关押也有规矩,但是,就是进了班房,受什么罪,完全没谱。蹲班房的人,除了拖欠粮税之人,还有官老爷认定的重大嫌犯,刑讯之时,能熬得住刑,死活没有口供,定不了案的。这时县官老爷一下狠心,就让他们蹲站笼,一个狭窄的笼子,人在里面,站也不行,坐更不行,再好的身板,站上两天,保证一命呜呼。清末纵容义和团的山东巡抚毓贤,在曹州知府任上,每天站笼里都站了一排的人。站笼,也是一种特别的蹲班房。

一般老百姓,在那个时代,说实在的,进监狱的机会不多。但总免不了有人要蹲班房,所以,时间一长,就误以为班房就是监狱。以讹传讹,就这样传下来了。

辛亥革命,帝制终了,但山寨监狱没有完结。某些乡里强人,在自己说了算的土围子里,就是可以私设公堂,私设监狱。传说中的刘文彩的水牢,被证实没有那么回事,但不等于这样的山寨监狱就一定不存在。至少,当年豫西的土霸王别廷芳,就设过这样的监狱。我小时候,赶上文革,我们建设兵团的各个连队,凶一点的连长指导员,看谁不顺眼,一声令下,这个人就被关进小黑屋。原以为是军事化的生产建设兵团特有的“禁闭”,后来发现周围的公社,各个大队的书记队长,也一样这样对付刺头的社员。

再后来,山寨监狱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好些地方政府,一以贯之,凡是碰上不听话,又不足以送进监狱的刺头刁民,就进他们进学习班“学习”。眼下,最时髦的学习班,就是针对上访者的。学习班里其实什么都不学,就是关押,折腾。反正在里面好受不了,活蹦乱跳的大活人,进去待几天,保证蔫下来。严格地说,不蔫,你也出不了学习班。现在,学习班已经演化成随行就市的地步,就在北京附近,就有人敢设这样的山寨监狱。找个偏僻的地方,租间房子,雇几个黑保安,学习班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凑够人数,再把人一起遣送回去,省钱省事。

从古自今,所有的山寨监狱,都是有权势的人非法设置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地方政府的“德政”。古代的县令,也大多不肯承认自己在班房里关人,说起来,都是衙役们自己干的。就跟现在的地方官,也不肯认账自己境内外的“学习班”一样,被逼到墙角了,就说是底下人干的。其实,这种事,都是上司的主意,底下人的恶,无非是就坡下驴,做了顺水的恶人。

为了完成自己的政绩指标,不是粮税,就是上访,他们不惜非法操作,以执法者的身份,公然违法。因为,他们的上司,要求他们的也就是这些指标。指标是硬杠杠,硬道理,在指标面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又算得了几何?可悲的是,五、六百年过去了,帝制时代的官僚如是,现在的官僚,亦复如是,进步有限。没有法律依据,不遵法律程序的抓人,拿人,关押人,甚至刑讯人,都玩得肆无忌惮,即使在京城,也照旧。一个非法关押的“安元鼎”倒下了,千百个安元鼎站起来。什么时候,是个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