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仰的时代(1 / 1)

可以笼统地把西方由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为背景的文学,直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称为“信仰的时代”之文学。从17世纪至19世纪初,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潮虽批判地继承古典主义中的现实因素,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社会思潮,在文学成就上并没有超越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在哲学上,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又为18世纪后期的康德美学至19世纪初的黑格尔美学“鸣锣”开路。

1.古典主义

欧洲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第一个文艺思潮是文艺复兴,从14世纪至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出现,之后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弘扬“人”的价值,给意大利带来“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恩格斯语)。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思潮在欧洲,一直发展到17世纪。

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和朗吉努斯就提出了向古代借鉴的原则,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中庸论、净化说以及对悲剧形式的规定成为当时古典主义的信条。但是,亚里士多德在17世纪的地位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他的诗学理论在一些文论家的笔下,成为理想戏剧、诗歌的规则,这些规则成为社会价值表达和古典正统的象征,艺术与道德、社会行为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

法国的情形尤其如此。17世纪也是欧洲的现代民族国家初建之时,传统国家是“君权神授”,而现代民族国家则体现了理性主义的理想,统治者以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进行统治,要求把忠于理性和忠于王权统一起来。

人们把17世纪兴起于法国的古典主义称为“新古典主义”。17、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影响到欧洲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英国的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年),德国的温克尔曼(Johann Joac Him Winckelmann,1717—1768年)等都是古典主义重要的理论家。通常我们把维达的《诗学》、布瓦洛(Nicolas Boilean,1636—1711年)的《诗的艺术》和蒲伯的《论批评》称为古典主义的“三法典”。虽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抨击和嘲讽了古典主义对“现实”的要求,但古典主义的长处之一就在于它蕴含着现实主义因素。温克尔曼可以说是德国古典主义的总结者。他在《论摹仿希腊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提出,艺术的本质应当反映“伟大的沉静的灵魂”,追求“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最高的美是与情感和动作无关的纯精神境界,是向着神的升华,是对神的摹仿。为此,他把摹仿古希腊艺术当成是当代艺术通往伟大之境的唯一途径。

总体上,古典主义有如下特征。

(1)崇尚理性。17世纪的哲学背景是笛卡儿(1596—1650年)的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儿哲学和古典主义文学都萌芽于建立绝对王权的政治土壤中,二者虽不是因果关系,但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形成了17世纪后半期浓厚的理性氛围。在笛卡儿看来,理性是先天的、永恒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相信人类先天就具有关于是非判断、辨别真伪的能力。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把理性看作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和创作评论的最高标准,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宣扬公民义务,建立君主专制下理想的道德规范。

(2)崇尚古典。新古典主义认为摹仿古希腊是艺术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因被认为正确地摹仿了自然、表现了普遍人性而成为典范,贺拉斯的《诗艺》则成为指导文学批评的典范。

(3)追求艺术创作的规范化。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674)深入地论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规范,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三一律”。三一律是指戏剧创作中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完整同一。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古典主义的维护者把“三一律”托名为亚里士多德所规定的。其实,亚里士多德只提到剧本中动作和情节要一致,不可有枝蔓,并未对剧情的时间、地点作具体的规定。

在语言和文体上,古典主义认为严肃题材(史诗、悲剧)必须系统地避免提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运用一种比日常语言精美或纯洁得多的语言;而只有那些非严肃的题材才可以用日常语言加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只能以揶揄的方式(喜剧或讽刺)来描写。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散文与诗就是以其“载道”“言志”而获得崇高地位的。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概念,这个术语最初源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它作为思潮是近代以来的事件。浪漫主义产生于资产阶级对古典主义束缚的不满,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理想与**。在古典主义主导的时代,“浪漫派的”通常用来形容无节制的、荒诞的创作风格。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晚期在文学思潮的演变中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古典主义逐渐让位于日益上升的浪漫主义。在文学思潮的这一变迁过程中,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学被看成反映自然、表现自由的方式。浪漫主义的背景是双重的,其一是对物质文明和城市文化的批判;其二,对古典主义审美规范和理性启蒙精神的否定。浪漫主义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诗人是空想家,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经验都不足以成就一个诗人,威廉·布莱克甚至否认自然客体是诗人的对象,坚持把想象看成是真理的唯一源泉,而自然客体往往限制和束缚想象力。一般的文学史和哲学史都把卢梭视为浪漫主义的直接先导。但浪漫主义的先导甚至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帕斯卡尔。他比卢梭更早看到人的理智的有限性,早在笛卡儿思想流行的时代就注意到后来成为浪漫哲学的核心课题,即有限生命如何永恒的问题。

18世纪末,“浪漫主义”被用于形容一切超出古代传统规范的文学倾向,不仅指中世纪骑士传统,也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不同于古典规范的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走向高峰,19世纪初,施莱格尔兄弟从理论上阐释了浪漫主义类型学概念。之后,经诺瓦利斯、蒂克、海涅、斯达尔夫人、柯勒律治等一大批浪漫主义者的理论阐释和创作实践,20世纪初现代主义中的不少流派,仍然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由于我们在“文本解说”中已较为详细地阐释过浪漫主义思潮,此处不再赘述。

3.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广义的现实主义古已有之,泛指艺术对自然(现实)的忠诚。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9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著作,大致可以归结为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类。这是20世纪以前文学理论的大体思路,文学通过语言摹仿现实,应该而且必须反映现实的“真实”或“本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到“摹仿”(mimesis),但是,对于柏拉图而言,他更多地在否定意义上看待摹仿,摹仿作为第二手的复制。亚里士多德不是从狭义角度来理解摹仿的,摹仿不是对某物的复制,也不是对某物的镜像式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19世纪和20世纪的作家们和文论家们,如爱弥尔·左拉和卢卡契等,他们对于摹仿的理解都可以看成《诗学》的后继。

作为文艺的流派运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都是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有着各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狭义的现实主义概念发端于其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正如前文所述,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所指称的“素朴的诗”就具有现实主义的内涵。但作为一种思潮,批判现实主义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Courbet)和小说家尚弗勒里(Cham-fleury)有关。库尔贝将自己那些被社会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起一场论战,而尚弗勒里则于1857年出版了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他的朋友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这一思潮最初是极为激进的。

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是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1]

迪朗蒂等人尖锐地批评雨果等浪漫派作家,说他们的作品是“诗的谎言”[2]。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经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到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经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日趋成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第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典型论。第三,历史性和社会批判性。冷战时期,苏联阵营中还出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潮。

现实主义把统一了个性和共性的文学形象称为典型形象。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奠定了美学基础,别林斯基则把典型论引向极端,他把典型视为判断所有文学的标准,“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3]。福楼拜也常常使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其《包法利夫人》(1857年)的出版在当时被看成现实主义在法国的胜利。其实,法国现实主义发展到福楼拜已接近尾声并过渡到以左拉为主的自然主义了。1875—1876年,福楼拜与乔治·桑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乔治·桑由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角度,指责福楼拜过于客观,过于冷漠;福楼拜则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为自己剖白,“我总是强迫自己深入事物的灵魂”“而且特意回避偶然性和戏剧性”。[4]双方都从论争中反思各自的创作和倾向。

自然主义的来临类似于宣布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来临,它根基于生理学意义上的人的到来。“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虽然都奠基于对浪漫主义文学的虚幻性的不满,都在一般意义上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再现理论,但自然主义在科学实证的观察、分析和模仿的精确和冷静方面与现实主义有着本质不同,它的兴起受到孔德的实证哲学和自然科学(尤其是实验医学)的新成就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左拉以“自然主义”一词来描绘他所主张的小说。在《戏剧中的现实主义》《实验小说论》和《论小说》等文章中,左拉反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必须放弃那些过去支撑着小说结构的现实主义虚构,文学不仅应该再现客体,也应该以科学的精确性再现人类生活的物质层面,左拉有一个类似于后来萨洛特的判断,他说,“由于生理学的人的来临,我们的整体领域都被改变了”[5]。自然主义主张以生理学的观点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来写人,分析遗传基因如何支配、制约事物和生命的发展。但自然主义恰恰忽略了现实主义最引以为豪的批判精神。卢卡契认为自然主义这一思潮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有关,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异化极其严重,作家已经丧失了总体认知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主义思潮自然兴盛一时。

[1] 转引自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周发祥译,29页,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2] 转引自达米安·格兰特:《现实主义》,周发祥译,29页,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3]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别列金娜选辑,梁真译,121页,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8。

[4] 《乔治·桑和福楼拜的文学论争书信》,见《文艺理论译丛》,第3期,180、18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法]左拉:《论小说》,柳鸣九译,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13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