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3章 萝卜头公章(1 / 1)

故事讲到这里,读者朋友难免有个疑问:

弄到铁,这么难吗?

你以为呢?

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什么要铸造12个巨大的铜人像吗?

他铸造的用材,是从?国收缴来的兵器,熔化而成。

他的目的,不言自明,就是防止民间打制武器,造反当朝统治!

秦始皇是这样,清朝皇帝也同样如此!

道光时期,铁器不仅严禁出口贸易,而且,对国内的冶铁也是严加控制,严禁私造铁制武器,以防?会动荡不安。

但众所周知,清代之中国,铁器是老?姓居家过日子,以及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

在五金中,铁器的使用最为普遍,没法全面禁止。

同时,铁器毕竟耐用,虽然铁税只有盐税的二十分之一,但也是朝廷稳定的税收来源。

(大炉,每个炉子年缴饷银53两;土炉,每个炉子年缴饷银五两三钱。当然,这不包括火耗银其他名目的税银。)

所以,冶铁以及铁器制造,也不能完全取消。

那怎么办呢?

官准民营,严禁私铁!

这里的严禁,包括私开炉灶、私制铁器、私自贩运铁货,都是违法行为!

清代初期至道光年间,两广地区每年炼铁近千万斤,几乎遍布各县,以佛山与陆定两地最盛。

炼铁炉也称煽炉,分为大炉与土炉两种。

大炉,即开山取矿,煽炼生铁,并铸成鉎砖的炉子;

土炉,即在村市开设炼炉,收买民间废铁再熔,改铸锅勺农具的炉子,与平时所说的铁铺差不多。

胡以晃与韦昌辉要起的炉子,就属于土炉。

洪秀全们要打造武器,已经到了道光末年。

此时此刻,两广地区有煽炉50座,其中,大炉34座,土炉16座。

这些都是经过官府批准了的。

大炉,必须经藩司衙门允准,发给执照;

土炉,必须经运司衙门允准,发给执照。

凡是无照而开炉;或者不按准许的地点开炉;或者不按批准的地域销售;或者私自迁移炉灶地点;再或者,大炉改土炉,土炉改大炉的,等等,一律为私铁行为!

私铁者一旦被查出,比照私盐予以治罪。

换句话说,轻则拆毁炉灶,封禁铁斤,罚没家产;

重则打入大牢,充军流放,严行究治。

而且,对私铁的保人与邻居,一并治罪;

对该县失察的知县等公职人员,以失职渎职罪论处,送刑部查议!

介绍了这么多,概括起来一句话,想制造武器,不仅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而且,也无铁可打,很难弄到原料。

咱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洪秀全当然知道,朝廷严禁私铁的政策,问道:

“韦叔,巧妇确实难为无米之炊,这又如何是好?”

韦源玠手捻胡须,沉吟道:

“眼下,也只有一法,不妨一试!先打造极其笨重的农具若干,用这些农具,派人婈乡串村,贩卖时要个天价,自然不会有人买的。”

“可是,韦叔,这并解决不了原料问题啊。”

“洪先生,贩卖只是幌子而已。同时收集废旧铁器,方可暂解燃眉之急。”

洪秀全大悦。

此举一举多得,实在高妙!

novel九一。com

韦源玠扯著孙子,又对洪秀全说:

“洪先生,且随我来,让贤弟一开眼界!”

洪秀全便跟着他,回到前院,来到堂屋。

韦源玠从抽屉里取出一萝卜头,约摸有两寸长,递给了洪秀全。

洪秀全一看,萝卜头上,镌刻着“两广都转盐运使司”的字样。

这两广都转盐运使司,成立于雍正二年(即西元1724年),主要负责管理两广盐务,并监管铁器土炉。

显然,这是伪造了官方的大印!

原来,韦源玠买来一群大白鹅,还觉得不放心。

前两日,他让韦昌辉借来一张打铁铺的执照,仿照上面的印记,亲自私刻公章,伪造了一纸假执照!

呵呵,没想到吧?

这韦源玠,绝对称得上今天街头制售假证的祖师爷!

洪秀全有些不解,问道:

“韦叔,既然有白鹅打了掩护,何必又多此一举?”

韦源玠解释道:

“洪先生有所不知,韦家与本村谢家不共戴天,水火不容。谢启发那条老狗,无时无刻不盯着韦宅。打制武器,非一两日可成,只要有个风吹草动,他们肯定要报官!”

洪秀全大致明白了:

“换言之,这张假执照,也是为了掩人耳目?”

“正是!开炉之日,老朽让昌辉把执照堂而皇之,悬挂出去。谢家听说,也可混淆视听。退一步说,即便有朝一日,他们弄清了真相,咱的武器也已打造完毕!”

对韦源玠的深谋远虑,洪秀全实在佩服。

他突然想起,既然刻了这官印,胡以晃不是也要打制武器么?何不也给他弄个假执照?

韦源玠听罢,摇了摇头说:

“愚以为,胡老弟有保良攻匪会,官府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就不必如此了。”

洪秀全见他如此说,也只好作罢。

韦源玠又指指窗外,低声说:

“洪先生,源玠不才,另有一计,可助你旗开得胜!”

洪秀全一听,更是喜上眉梢,问:

“韦叔,还有什么妙计?”

“洪先生,你随我来!”

韦源玠把孙子噷给家人,领着洪秀全再次进了后院。

俩人走过那个小池塘,只见数丈之外的山脚下,有个更大的池塘,水面清澈,有四五亩大的样子。

洪秀全望着水面,没什么大白鹅,也没看出什么蹊跷。

韦源玠介绍说:

“此潭名为犀牛潭。我已嘱咐过昌辉、志俊这俩小子,将来打造的?枪,每日夜里,不经他人之手,由他二人悄悄地沉入潭中。”

洪秀全分析道:

“如此一来,就更安全了。即便官府前来实地搜查,也查不出个子丑寅卯。”

韦源玠诡秘一笑,说道:

“洪先生,不仅如此,附耳过来,届时……”

洪秀全俯首帖耳,终于听明白了怎么回事。

听罢,他赶紧深作一揖,致谢道:

“老先生,起义之日,韦叔您首功一件!请受秀全一拜!”

这个妙计,到后面章节,自然就揭了秘,咱暂且打住。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