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灰意冷的李百药,也叹气说道。
“老夫年事已高,是时候辞官回归故里了!”
他早就到辞官的年纪,奈何陛下让他参与修史和作赋,这才一直留在朝堂之上。
与其在太子这里受气,还不如回家颐养天年。
看着孔颖达和李百药离开的背影,张玄素的表情阴晴不定。
他身为东宫太子少詹事,深受陛下的信任和重用,未来有大把前途。
加上现在太子也做出一番成绩,隐约有变好的趋向。
现在请辞东宫属官,那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前太子詹事于志宁,就是前车之鉴。
可太子现在对他心生厌恶,他留在东宫也没办法和太子和谐相处,到时候只会受到太子的言语侮辱。
“太子沉迷美色,会变得跟以前一样昏庸吗?”
张玄素皱着眉头呢喃道。
过了片刻,他自言自语回答。
“应该会吧。”
“毕竟狗改不了吃屎!”
想到这里,张玄素也作出了最终决定。
“为了避免晚节不保,还是请辞太子少詹事吧!”
说着他看了一眼弘教殿,脸上没有丝毫的眷恋,接着大步离开此地。
他此前教导太子,多次铁骨铮铮的谏言,已经让他获得很好的名声。
如果继续教导昏庸的太子,他说不定会留下教废太子的骂名!
...
紫宸殿。
心情还算不错的李世民,在听到孔颖达、李百药和张玄素请辞东宫属官的话后,他的好心情顿时消失。
看着三位肱骨老臣气愤的样子,李世民也猜测到是太子所为。
他把手中的奏疏放下,随后沉声询问道。
“三位爱卿,究竟发生何事?”
“是不是太子又在胡闹?”
听到李世民的话,三位大儒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添油加醋把刚才发生的事说出来。
盏茶功夫后。
当李世民听到太子沉迷美色,又对三位大儒不敬时,他双手气愤地拍打着胡椅两侧。
“哼!”
“荒唐!”
没想到太子刚立下两个大功,还没等自己高兴几天,又开始胡作非为起来。
李世民尽管心中无比愠怒,但是为了让这三位铁骨铮铮的谏臣留在东宫,他还是脸色缓和地劝说道。
“三位爱卿,还请你们继续留在东宫教导太子。”
“太子对你们不敬,朕待会就把他?过来责罚他,朕让太子给你们赔礼道歉。”
听到李世民的话,心意已决的三人脸色不为所动。
孔颖达拱手道:“陛下,老臣蒙国厚恩,死无所恨,教导太子期间,每次都是犯颜进谏。”
“奈何老臣年事已高,又身患隐疾,实在无力继续教导太子。”
“还望陛下恩准。”
今天太子敢不留情面训斥他们,明天就会骑在他们头上拉屎。
这种羞辱,他可受不了。
原本还精神矍铄的李百药,这一刻瞬间变得老态龙钟,他声音有气无力说道。
“陛下,老臣已经是耄耋之年,早该辞官颐养天年。”
“而且臣这些天感觉愈发的力不从心,实在无力担任太子左庶子一职。”
紧接着,张玄素也找了一个身体不适的理由,请辞太子少詹事一职。
这...
novel九一。com
李世民的脸色微微一僵。
他站起来继续劝说道:“三位爱卿,你们都是秦王府的老臣,又是品德高尚敢于犯颜直谏之人。”
“现在太子不懂事,其他爱卿又劝说不了太子,如果你们不教导太子,恐怕太子会继续误入歧途。”
“还请您们继续留在东宫。”
面对李世民的再三挽留,三位脾气暴躁,被李承干寒了心的老臣,他们坚决要辞官。
“哎~”
李世民轻叹一口气。
他看到三位老臣的态度坚决,只能无奈答应下来。
“朕允了。”
三人听到李世民的话,他们好像解脱一般,一齐朝李世民躬身行礼道。
“臣谢陛下体谅!”
从他们三人的态度不难看出,他们对东宫有些嫌弃,恨不得避而远之。
李世民接着说道:“三位爱卿,虽然你们不在东宫挂职,但是朝廷不能离开你们。”
“还请你们为朕,再辛苦一段时间吧。”
这几位大儒文化造诣很高,修经、纂史、写祭祀等,都需要他们的参与。
特别是孔颖达这个孔圣之后,他在士林中的地位非常高。
有他的辅助,对自己更加有利。
孔颖达、李?药和张玄素三人,他们面面相觑后一齐回道。
“臣,遵命!”
等他们三人离开后,李世民的脸色变得铁青。
他把通事舍人来济叫进来,并朝他下?道。
“宣太子过来!”
“诺!”
来济应了一声,随后快步离开。
没过多久,脸色淡然的李承干,拖着瘸腿走了进来。
“拜见父皇。”
李世民并没有说话,而是眯著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李承干看。
他看到李承干的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眉头微微一皱,随后脸色稍微缓和说道。
“承干,方才孔颖达、李?药和张玄素过来找朕,向朕请辞东宫的职务。”
“你有什么要解释的吗?”
果然过来打小报告。
李承干在心里腹诽一声,随后朝李世民拱手说道。
“父皇,三位大儒虽然有才学,但他们并不适合教导儿臣。”
在李世民愠怒的目光下,李承干把刚才在东宫发生的事,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当李世民听完李承干的解释后,他的眉头也皱成一块。
虽然承干收了一个西域女子,但是他并没有荒废政务,这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他自己后宫无数,一样没有耽误处理朝政!
况且承干现在只有两个子嗣,李世民恨不得让他多生几个,好为他们李氏皇族开枝散叶。
沉默片刻。
李世民轻声说道:“承干,即便他们三人有些小题大做,你也不应让三位大儒写检讨。”
“这件事一旦传出去,谁还敢向你犯颜直谏?”
当时魏徵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不也忍了下来么?
作为明君,必须要广开言路,否则就会变得昏庸。
李承干应道:“父皇,如果儿臣确实做了错事,大儒们劝谏批评,儿臣绝无半点怨言。”
“可儿臣处理朝政尚好,亦无半点昏庸之举,他们这么做就不合适了。”
“倘若儿臣今日容忍他们的批评,以后儿臣就会对错不分,做什么都没有自己的主见。”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