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俾格米人的“矮”,是这个族群与典型H人的标志性区别,那么科伊桑人的重要识别特征,就是“白”了。
当然,这个白,只是相对于典型H人的H了,更严谨的说法是,科伊桑人的肤色与黄种人相近。
科伊桑人与黄种人的相近之处,并不仅仅在肤色。
黄种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有一个多发性的外部特征,那就是内眼角,经常会出现上眼睑下拉,
遮盖住下眼皮及泪腺的情况,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内眦赘皮”或者“M古褶”。
上述地区的亚洲人的眼睛,看起来不如高加索人种大,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在黄种人当中,M古褶的出现机率,呈现北高南低的走势。
如果没有M古褶,也不代表自己不属于这个种族。
二是蒙古褶和单眼皮是两个概念,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
如果同时拥有比较明显的蒙古褶和双眼皮,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双”了。
顺便说一下,后世经常看到,有争论中国古代是否以单眼皮为美。
毕竟流传下来的仕女图,大都看起来都像是单眼皮形象。
实际上这一审美观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观,本质并不在于眼皮单双。
而在于蒙古褶所造成的内眼角下压,同时外眼角又明显高于内眼角上挑,加上较长眼裂,两眼角之间的距离所呈现出来效果。
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俗称的“丹凤眼”。
受此影响,后世西方人所认可的中国美女形象,也大都偏向于此。
只不过,相比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