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李世民:好玄孙,明君也!(1 / 1)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李世民的忧惧而停下。

书中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后的统治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她晚年沉迷于享乐,宠信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二人仗着她的势力在朝中胡作非为,引起了众人的不满。

终于,一场由李唐宗室联合朝中大臣发动的?变爆发了。

张柬之等大臣率领禁军冲入宫中,斩杀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后退位。

李显再次登基,恢复了李唐的国号。

“好!总算是拨乱反正了!”李世民长舒一口气,心中稍感宽慰。

但他也明白,李显性格懦弱,难以担当起复兴大唐的重任。

果然,李显复位后,韦皇后与安乐公主野心膨胀,企图效仿武后,干预朝?。

她们与武三思勾结,排除异己,朝堂再次陷入混乱。

最终,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李重茂即位,韦皇后临朝称制。

“这李唐江山怎就如此多灾多难!”李世民眉头紧锁,为李唐的命运揪心不已。

就在他忧心忡忡之时,书中又有了新的转机。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变,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等人,拥立李旦即位。

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仗着拥立之?,权势滔天,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双方明争暗斗,朝堂局势剑拔弩张。

最终,李隆基先发制人,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改元开元,亲?执?。

“这李隆基倒是有几分魄力!”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心中不禁猜测著,这位……好玄孙应该能成为一代明君。

后续记载也果然没让李世民失望。

他看到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

大唐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出了之前的阴霾,迎来了新的繁荣。

开元年间,大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农业上,垦田面积不断扩大,水利工程大量兴修,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方面,纺织、陶瓷、冶铸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远销海外;

商业更是繁荣,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各国商贾云集。

在文化领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吴道子、阎立本等画家的作品栩栩如生。

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的字体风格独特,成为后世典范。

“好啊!好!这才是朕心中的大唐盛世!”李世民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仿佛看到了大唐的辉煌在自己眼前重现,看到了李唐宗室在历经磨难后终于迎来了复兴。

此时,李世民心中的担忧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喻的豪情与欣慰。

虽然大唐江山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但到了玄孙李隆基那代,再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李世民心中豪情万丈,忍不住想要举杯痛饮,以泄心中之快意。

“陛下,夜深了,您该休息了。”

novel九一。com

见陛下龙颜大悦,身旁侍奉的张阿难适时轻声提醒,声音里带着几分担忧与关切。

“是啊,已经夜深了!”李世民回过神来,望向更漏,发现时间竟已悄然至子时。

他微微一笑,对张阿难道:“阿难,去杨妃那边备些酒菜,朕今晚要畅快淋漓地饮一番。”

言罢,李世民似乎又想起了什么,眼神中闪过一丝凌厉:

“还有,明日一早,你即刻派人前往应国公武士彟的府邸……”

他本能地想要将武士彟满门抄斩,只因那武才人,实乃祸国殃民的妖后之资。

不仅祸害他大唐江山,而且还屠戮了他李世民的子孙,造就了后世那么多宫廷纷争。

可话说到一半……李世民又想到自己玄孙开创的那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心中有了些许犹豫。

这可是位好玄孙,实乃难得一见的明君。

李世民深知,能成那番功业,背后需付出多少艰辛与智慧。

此外,虽然武才人乱他大唐江山社稷,但却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再加上她现在才十岁,尚且年幼。

若能善加引导,未来未必不能成为大唐盛世的助力。

李世民不认为他有了充足的准备,还能让武才人祸害大唐江山。

还有那应国公武士彟,对大唐有功无过,并无谋逆之心,贸然诛连九族,实乃不妥。

他沉吟片刻,终是改口道:“让他的女儿入长乐公主府做道童,随丽质修道,终身不嫁吧。”

最终,李世民决定先这样安排著,日后该如何,那就等日后再说了。

“还有,传朕旨意,明日昭告天下。

朕之爱女嫡长长乐公主李丽质,近日偶感风寒,病情日重。

幸得圣祖太上玄元皇帝陛下托梦,需入道门修行以养病祈福。

朕已决定,让丽质在公主府中修建道观,潜心修道三年,为天下苍生祈福。”

“至于她与长孙冲的婚事,暂且作罢。

由过继到皇后名下的汝南公主,以原有嫡公主之规格,与长孙冲举行大婚。

且需以儿媳之礼,风风光光地入长孙家!”

这件事李世民早就答应了李丽质,且已经跟长孙无忌通过了气。

此刻既然要安排武才人去做道童,那就早日一起安排下去好了。

此间事了,李世民大踏步地扬长而去,前往杨妃的寝宫。

……

次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长安城的琉璃瓦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

皇宫内外,一片宁静祥和。

李世民一夜好眠,醒来后精神焕发。

上完早朝,他心中满是对玄孙李隆基开创盛世的欣慰与自豪。

迫不及待地再度拿起《唐书》,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后世之君又会有怎样的作为。

另一边,上班点卯后接到圣谕的李君羡,迅速召集了一队千牛卫,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应国公府。

应国公府邸坐落在长安城的繁华地段,朱门大户,气势不凡。

李君羡下马后,整了整衣冠,带着千牛卫径直走向府门。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