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 年 6 月的北京,蝉鸣声里带着异样的燥热。张建国站在港城浅水湾别墅的落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报纸,目光却穿透玻璃,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报纸头版的大标题刺得人眼睛发疼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配图里戴着红袖章的年轻人举著标语牌,在天安门广场上整齐列队。他知道,那股从北方刮来的大风,已经开始撼动每一个人的命运。
红星轧钢厂的职工宿舍里,杨厂长正对着镜子整理领子。自打上个月开始,厂门口的大字报就没断过,"走资派"" 资产阶级代理人 "的帽子一顶接一顶扣下来。老伴儿蹲在地上擦地板,突然轻声说:" 要不听建国的话,去南方亲戚家躲躲?"杨厂长手一顿,镜子里映出他鬓角最近生出的白发:" 躲得了一时,躲得了一世?我没做过亏心事,怕什么?" 话虽这么说,出门时还是把张建国去年寄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塞进了帆布包 —— 那是能收听海外电台的稀罕物。
东城区的?休所里,林书记正往花盆里埋一本《资本论》。钱区长坐在藤椅上,用放大镜看当天的《百姓日报》,老花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老林,你说建国这孩子,前年就提醒咱们 ' 急流勇退 ',倒是比咱们这些老家伙看得透。" 林书记拍了拍手上的泥土:"他可是文化人,而且父齂的关系还留着当然消息灵通。咱们啊,就按他说的,装聋作哑,告老还乡。" 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槐树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们的明智抉择伴奏。
东城区政府大院里,王红梅正在整理办公桌。作为分管文教、卫生及妇女工作的副区长,她特意把自己的 "三八红旗手" 奖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秘书探进头来:"王区长,红卫兵说要开座谈会。" 王红梅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你去回了,就说我犯了风湿,腿疼得下不了地。" 转身从柜子里拿出毛线团 —— 这是她跟街道老大妈学的,此刻正派上用场。女同志、慢性病、不掌权,三重护身符让她在这场风暴中暂时得以保全。
南锣鼓巷95 号院,槐树荫下的石桌上摆着半碗炸酱面。易中海握著搪瓷缸,盯着墙根新贴的大字报发呆。贾东旭的遗像还挂在他自己家西屋墙上,可那个让他寄予厚望的徒弟,终究没熬过前年的工伤事故。"老易,喝口绿豆汤吧。" 一大妈端著陶碗过来,鬓角的白发比开春时又多了些。易中海接过碗,突然想起三年前张建国临走时说的话:"老易,真要是没人养老,就去孤儿院看看,烈士子女可靠。"
第二天晌午,易中海揣著供销社买的饼干,敲响了街道办的门。现在的副主任是之前张建国的下属的小周,听了他的来意后,道:"易师傅,您来得正好,孤儿院正愁没人收养孩子呢。" 登记簿上,两个五岁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 王建设、王小梅,父齂都是前几年年牺牲的援越抗美战士。易中海摸著登记表上的照片,男孩倔强地抿著嘴,女孩躲在哥哥身后,眼睛却亮晶晶的。
半个月里,易中海跑了三趟孤儿院。第一次带了酱牛肉,孩子们躲在保育员身后不敢动;第二次揣著傻柱给的炸油饼,男孩终于肯叫他 "爷爷";第三次去时,一大妈亲手缝了两套新衣裳,女孩抱着她的腿不肯松手。办收养手续那天,一大妈抱着两个孩子哭出了声:"他爸,咱们家终于有后了。" 易中海看着户口本上新增的两个名字,突然觉得后颈的膏药没那么疼了。
novel九一。com
贾家的破木门吱呀作响,秦淮茹端著搪瓷盆从厂里回来,盆底沉着几个鼶子面窝头。三个孩子蹲在灶台前,饿得直啃窝头。"妈,我要吃肉!" 鼶梗把窝头摔在地上。秦淮茹扬起手,终究没舍得打下去 —— 自从傻柱跟于莉结了婚,再也没人往她家送饭盒了。更要命的是,易中海现在见了她就绕道走,连易中海这里的接济都没有了,现在又领养了二个孩子,就更没指望了。贾张氏一止一次的或明或暗的骂易中海。
院角的槐树下,易中海正教两个新收养的孩子踢毽子。男孩举著毽子跑过来:"爸爸,那个阿姨又哭了。" 易中海瞥了眼西屋,叹了口气。半个月前,秦淮茹抱着孩子来借钱,开口就是二十块,说是给鼶梗看病。他咬著牙给了五块,没想到转天就听见她婆婆跟三大妈说:"易中海现在抠门得很,当年贾东旭在的时候,哪次不是给钱给吃的?"
"一大爷,您别往心里去。" 傻柱端著饭盒过来,里面是新炸的丸子,"于莉也说了,以后咱们少跟她家掺和。" 易中海接过饭盒,看着傻柱袖口的补丁 —— 这孩子婚后倒是成熟了不少。远处传来红卫兵的口号声,他突然想起张建国说过的话:"人性经不起考验,尤其是在饿肚子的时候。"
中秋前夜,95 号院摆起了两张方桌。易家的两个孩子穿着新做的蓝布衫,正围着傻柱讨糖吃;何大清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著旱烟,身边是已经快要嫁人何雨水;就连三大爷家的解娣,也被新收养的妹妹拉着跳皮筋。只有贾家的窗户紧闭,偶尔传来孩子的哭声。
易中海摸著男孩的头,听他用奶声奶气的声音背《语录》,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一大妈端来刚蒸的枣花馍,笑着说:"他爸,你看这俩孩子,真好。" 月光穿过槐树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给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添了一层温柔的滤镜。
港城的深夜,张建国知道,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总有些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生活的微光。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有人在风暴中迷失,有人在困境中坚守,而生活,终究会像后海的水一样,在起伏中继续向前。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