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论道(1 / 1)

见书院院长身后的三位老先生依次与路不凡见礼,武岚欣不禁将目光投向书院院长。她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想起前朝的四大才子,细细打量眼前这几位,越看越觉得熟悉。

没错,正是他们!这几位被众多文人学子尊为当代儒家的领袖,分别被称作八马先生、墨竹先生、青莲居士和香山居士。 等等,这香山居士,莫不是书院院长蒋安繁?

武岚欣心中疑惑顿生,忍不住在心中暗自猜测。 这时,一旁身着华服、气质不凡的前朝宰相夌文正,为武岚欣解了心中疑惑。

只见他转头,对着院长说道:“蒋老,想不到你这书院真是卧虎藏龙啊,当真是让人意外。”

武岚欣心中不禁感叹,想不到来到燕国这小小的边城,竟能遇见当代学问最为高深、最受文人世子推崇的四位大儒。若是被当今文人知晓,恐怕都要不远千里,蜂拥而至,只为能一睹大儒风采,聆听教诲。

一旁的蒋院长连忙摆了摆手,谦逊地说道:“非也,非也。路教习乃是令千金推荐而来。说起来,还要多谢夌老啊。若不是令千金慧眼识珠,恐怕我这书院就要错失这样一位人才了。”

几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不咸不淡地相互寒暄、热络地噷谈起来。言语间,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下境遇的感慨,氛围融洽而和谐。

路不凡一听院长这话,心中瞬间明白了此人正是夌佳玉的父亲,当下不敢有丝毫马虎,赶忙再次行礼道:“见过夌先生。”态度恭敬,尽显晚辈之礼。

“哦,想不到,你竟与小女相识?”夌文正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饶有兴趣地看向陆不凡,仿佛想要从他身上看出些女儿的影子。

“全是缘分,机缘巧合之下结识的。在下多亏夌小姐帮助,才能在这书院谋得一席之地,实在是感激不尽。”路不凡一脸谦虚,语气诚恳。

这番模样,没有丝毫做作之感,顿时赢得了几位先生的好感,他们纷纷点头,对路不凡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这时,性格大大咧咧的杨周正,忍不住开口说道:“方才听小友一番言论,见解独到,振聋发聩,让人耳目一新。你既是蒋老门下,不知可愿与我等论道一二?也好让我们这些老家伙见识见识年轻一代的学问。”

那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也有几分挑战的意味。 这可把一旁的武岚欣羡慕坏了。能与众多大儒论道,这是多少文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在论道过程中,不仅能聆听大儒们的高见,还能在思维的碰撞中,让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收获定然非同小可。

同时,她也暗暗佩服陆不凡,在大儒们眼中,路不凡竟已达到与他们探讨学问的层次,可见其学问之扎实,见解之深刻。

路不凡倒没有想太多,只见书院院长在此,这群人看起来也都和颜悦色、十分和善,都是院长的朋友。自己作为下属,哪有拒绝的道理,自然欣然应允。

他神色坦然,微微点头,说道:“能与各位前辈论道,实乃晚辈之荣幸,晚辈定当竭尽全力。” 于是,一行几人就在城墙上,迎著微风,热烈地谈论起天下大事来。

... ...

邵子涵率先开口,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路不凡,语气中透著几分审视与探究:“我观小友言谈举止,从容淡定又暗藏锋芒,绝非寻常之人。

目下水患仿若猛兽,百姓如无根之萍,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此地远离朝廷,山高水远,朝廷救援之力犹如强弩之末,鞭长莫及。不知小友对安民之策有何高见?”

路不凡闻言,神色未改,沉稳如山,略作思忖后,缓缓开口,声音清晰且坚定:“当下百姓深陷食不果腹的绝境,安民迫在眉睫,乃重中之重。

当务之急,是官府应迅速调配资源,给予百姓建房的必备工具,比如斧头、锯子、钉子等,让百姓能够搭建起遮风挡雨的住所。同时,合理分配土地供其开垦荒地,详细规划土地的位置、面积,让百姓清楚知晓自己能够耕作的范围。

只有这般,百姓方能对往后的生活燃起希望之火,日子有了盼头,?会才能逐渐安定。”

邵子涵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思索的光芒,继而又道:“此处百姓仅为一方之人,犹如沧海一粟。然国家幅员辽阔,山河万里,类似这般天灾人祸、百姓受苦的景象数不胜数。

年年有天灾,旱灾、涝灾、蝗灾噷替来袭;时而又逢征战,各方势力纷争不断。百姓深陷苦难的泥沼,难以自拔,又当如何解困?”

这问题问得就很是高深了。先是询问此处百姓安置之法,路不凡已然作答。

邵子涵此刻借这一方之地,将问题延展至全国无数百姓,实则是想与路不凡深入探讨,如何从根本上安置全国百姓,让百姓彻底摆脱困苦,不再深陷贫苦之境。

到底人家是前朝国子监祭酒,久居学问与朝堂之间,目光深远,思考问题的角度独特且全面。

路不凡双眉微蹙,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索,片刻后,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回应道:“百姓困苦,根源在于大环境不佳。

你看,在这世道中,阶层固化严重,百姓世代以种地为生,困于土地之上,百姓的后代依旧是百姓,难以突破阶层的桎梏;当官的后代还是当官,尽享优渥资源。

而且百姓饱受多重压迫,比如春天种下地,播撒下一年的希望种子,到了秋天丰收之时,便要缴纳赋税。

虽说不知具体税额多少,但以常理推断,百姓辛苦劳作一年所得,在缴纳赋税之后所剩无几,基本只能留下过年的口粮,甚至更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几乎都在为国家、为地主阶级们打工。

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收成不好,家中存粮难以为继,便会瞬间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novel九一。com

所以,百姓若要摆脱现状,挣脱困苦的枷锁,就得摆脱地主阶级的严苛束缚,不能仅靠种地维生。他们还需学习知识、增长文化,用知识提高粮食产量,比如钻研改良种子的办法,学习先进的灌溉与施肥技术。

同时,国家也应大刀阔斧地改革,减少赋税,减轻对百姓的压迫,让利于民。”

“你是认为百姓应当读书识字?”邵子涵面露疑惑,原本平静的面容此刻满是惊讶之色,出声问道。

也难怪他有此疑问,在这个类似古代的社会,向来奉行愚民政策,统治阶层认为百姓大字不识,头脑简单,更便于上层管理,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固化的观念。

所以,路不凡提出让百姓读书识字,这一观点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令这位曾执掌书院,对传统学问与教育理念深信不疑的人物心生巨大疑惑,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路不凡耐心解释,目光坚定,仿佛在诉说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那是自然,人生来平等,是人便享有读书的权利。只有读书获取知识,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好地生活,用知识创造财富。

就拿百姓种庄稼来说,您可知用粒大饱满的种子,收获的庄稼更丰饶,还是用枯瘦干小的种子能丰收?这背后蕴含着科学的选种知识。

若连年不下雨,土地干涸,又该如何浇水?能否运用知识制作水车进行灌溉?水车的设计与制作,便是知识的实际运用。

我也知晓这社会实行愚民政策,可百姓不读书、不识字,才更容易被人蛊惑。比如连年大旱,便有人心怀叵测,说这是皇帝昏聩所致,煽动百姓不满情绪。

但若是用水车浇上水,即便不下雨也能收获庄稼,这难道还能说是帝王道德有问题吗?所以,愚民政策不可取。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得让他们学习知识,就得读书,从知识中汲取力量,改变自身命运。”

一番言论,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令众多大儒陷入沉思,他们或低头皱眉,或捻须思索。尤其是前国子监祭酒邵子涵,内心受到的冲击尤为巨大。

他一直认为,教授学子如何提升品行、如何更好地为官,便能让百姓生活安乐,社会长治久安。然而路不凡的一番话,如同一场思想的风暴,瞬间冲击了他长久以来的价值观,打破了他固有的认知体系。

他需要时间慢慢消化这些思想,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理念。于是,邵子涵对着路不凡弯腰作揖,身形恭谦,后退一步,以示这场论道暂告一段落,他需要静下来好好梳理这全新的观点。

此时,杨周正一身儒衫,迈著沉稳的步伐上前一步,神色庄重,开口说道:“我观小友气宇轩昂,谈吐不凡,绝非池中之物。我心中有一疑惑,不知小友有何看法。”

说罢便讲道:“眼下天下大乱刚平息不久,局势初定却暗藏汹涌,诸国并立,相互制衡又彼此觊觎。然北方匈奴仍旧猖獗,时常在边境侵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朝廷却因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兵力疲惫,无力应对。敢问小友有何见解?”

此言一出,路不凡陷入沉思,他目光深邃,仿佛透过城墙,望向了遥远的北方边境。一旁的武岚欣却竖起了耳朵,她身姿轻盈,眼神中透著好奇与关切。

只因燕国与武国的疆域都与北方匈奴草原相邻,匈奴若要南下,首当其冲的便是与草原接壤的武国、燕国与晋国。任何一个国家打仗,都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进入,谁都有想当最后吃螃蟹的黄雀。

如今七国并立,局势微妙,任何一国示弱,都可能被他国吞并,沦为他人的附庸。眼下匈奴势力强大,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谈及北方匈奴的话题,瞬间勾起了武岚欣的好奇,这关乎着她所在国家的安危存?。

路不凡思索过后,缓缓回答,话语中透著沉稳与自信:“匈奴如今若要南下,想必是缺乏过冬物资。他们草原之地,冬季酷寒,物资匮乏。如今朝廷实力较弱,依我之见,可在冬天来临之前开设互市。”

杨周正眉头紧皱,满脸不解:“何为互市?”

路不凡神色认真,详细阐述:“互市,便是划出一片区域,在边境之地精心挑选合适的位置,设立专门的交易场所,让我国百姓与北方匈奴交易货品。

他们不是缺少物资吗,诸如粮食、布匹、保暖的衣物等,我们便与之交换。他们缺粮食,我们就拿粮食换。

与其让他们南下劫掠,烧杀抢夺,给百姓带来无尽痛苦,不如直接开展公平的交换。我们这边的茶叶、烈酒,在他们那儿都是稀罕玩意儿,我们可用这些换他们的战马,换他们的牛羊和换他们的铁器。

战马可增强我国军事力量,牛羊能充实百姓生活,铁器可用于生产与制造。”

“那我们此举岂不是示弱?国家颜面将置于何地?”杨周正没等鲁不凡说完,便急切地发问,在他传统的观念里,与匈奴交易似乎是一种示弱的表现。

“您别急,听我给你分析分析。你看啊!从打仗的角度来看,一旦开战,我们需要征兵,大量青壮年离开家乡,那么我们是不是田地就会少一部分人耕种;

开战我们还得运粮吧,长途跋涉,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士兵在行军作战中要消耗粮食,阵?的士兵还得发放抚恤,安抚家属。

开战之后,不论战争胜负,人口必然会有损失吧,到时候百姓家破人?,国家元气大伤。一旦战争,这得损失多少。

然后在反观匈奴,他们的目的是熬过冬季,那我们不妨将原本用于战争消耗的部分粮食、衣物等,拿去与他们交换战马和铁器。同时,我们还得严格控制盐铁流出,盐铁关乎国家命脉,不可轻易让匈奴获取。

如此一来,一个冬天过去,他们只是平稳度过寒冬,而我们呢?

士兵毫无损耗,换来的战马增加了国家战略储备,换来的铁器能打造更多兵器,增强国家实力。这还只是一年的交换,若持续五年、十年呢?

我们默默发展,休养生息,国家自然就强盛起来了。”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