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那场宴会之后,苏晚凝在法国领事夫人手下救回一条命的事,不出三日,便传遍了整个上海。
那些平日里只关心股票期货、洋场风月的报纸,也破天荒地提了这位“苏神医”的奇事。
一时间,苏晚凝这个名字,倒比那些电影明星还要响亮。
有人说她得了神仙指点,有人说她家学渊源,还有人说她不过是运气好,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说什么的都有,但大多数人,对她那手起死回生的医术,都有不同的看法。
只是,这世上从不缺爱较真的人。
尤其是那些自诩掌握了西学精髓,对中医嗤之以鼻的西医们。
宴会当晚在场的那几位西医,回去之后,他们虽然亲眼目睹苏晚凝施针救人的过程,也承认领事夫人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但心里总还是有些不踏实。
中医针灸那套东西,在他们看来,玄之又玄,实在不符合他们所学的科学道理。
“我看那苏小姐,多半是碰?了。”一位年轻的留洋西医说道,“马丁夫人那种情况,或许本就是个假死状态,恰好被她那几针给刺激醒了。要说是她那几根银针就能解了什么奇毒,我是不信的。”
“话也不能这么说,”另一位年纪稍长的西医摇了摇头,“我瞧那苏小姐施针的手法,倒也沉稳老练,不像是个生手。只是,中医这东西,毕竟没有经过我们西医的科学验证,其疗效如何,还需谨慎看待。”
这些议论,起初还只是在小圈子里流传。
没过几日,上海一份发行量不小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便刊登了一篇署名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医”的文章。
文章里,作者以一种客观的口吻,详细描述宴会当晚马丁夫人病发的经过,以及苏晚凝施针救人的过程。
然后,对中医针灸的疗效提出了种种质疑,认为其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暗示苏晚凝的成功不过是侥幸,若是盲目推崇,恐会贻误病人病情。
这篇文章一出来,立刻在上海的医学界和上流社会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那些原本就对中医存有偏见的人,更是找到了“理论依据”,纷纷附和。
一时间,关于苏晚凝医术的议论,又多了一层质疑。
这些话,自然也传到了苏晚凝的耳中。
她住在城南别院,每日里看书、制药。
只是,她让哑仆老周买回来的报纸里,又多了几份英文报纸。
她将那篇《字林西报》上的文章仔细看了几遍。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医”,倒是有些意思。
又过了两日,那《字林西报》上,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
写信的人,自称是上海某教会医院的法籍医生,名?皮埃尔。
他在信中,言辞激烈地抨击了中医的“不科学”,并公开向那位“苏神医”发出挑战,邀请她在公开场合,就某个具体的病例,进行一次中西医之间的“学术研讨”,以辨真伪。
张副官将这份报纸送到别院的时候,神色凝重:“苏小姐,这洋人……怕是来者不善啊。少帅的意思是,您若是不想理会,他自会替您摆平。”
苏晚凝接过报纸,看着那封挑战信。
她将报放在桌上,端起手边的茶杯,呷了一口,才缓缓开口道:“张副官,替我回复少帅,此事晚凝心中有数,不必他费心。”
她顿了顿,又道:“另外,也请张副官替我给《字林西报》的皮埃尔医生捎个话,就说他的挑战,我苏晚凝接下了。时间地点,由他来定。”
张副官闻言,没想到苏晚凝会如此干脆地应战。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还是将话咽了回去,只恭敬地应了一声“是”,便退了出去。
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
上海顿时又热闹了起来。
这位初出茅庐的“苏神医”,竟敢公然接受洋人西医的挑战。
霍靖深听了张副官的回报,对苏晚凝的这个决定,并不感到惊讶,像是……早有所料一般。
一场关于中西医术的论战,一触即发。
而苏晚凝,也将在全上海的注视下,迎来她重生以来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较量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