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烛光下,寤生按照能可的指点,轻轻按下录音笔的按钮,随后清了清嗓子,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缓缓吟诵起一首古老的歌谣。
一曲终了,寤生紧张又期待地等待着。
当再次按下按钮,自己的声音竟清晰地从这小小的“录音笔”里面传了出来,那一字一句与他刚才的吟唱别无二致。
他先是一愣,紧接着眼睛瞪得更大,嘴巴惊讶得合不拢,脸上满是震撼之色。
“妙哉!妙哉!这是何方神术?竟能将人的声音完整留存,日后采诗再也不必担心遗漏美妙诗篇了。”他激动地跳起来,双手不停地比划著。
寤生兴奋地将录音笔抱在怀里,像是得到了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他兴奋地在房里不停踱步,脑海中已然勾勒出未来的景象。
他将带着这“神物”录音笔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将?姓们的歌声、心声都一一记录下来,再也不会因记忆有限而错过任何一首动人的诗歌。
他仿佛看到那些珍贵的民间歌谣被完好保存,流传千古。
寤生越想越激动,紧紧地将录音笔抱在怀中,口中不断念叨著:“有了此神物,采诗之事必能更上一层楼。”
另一边,能可说完录音笔的使用方法之后,寤生就跟断网了似的,迟迟不见他回复消息。
能可不确定他到底会不会正确使用录音笔,于是又噼里啪啦打字。
能可超能耐:先生,可试过了?
大周采诗官寤生:试过了,这录音笔真乃神物也!居然可以一丝不差的将声音记录下来,有此神物,老朽日后的采诗工作必定再无遗憾。
大周采诗官寤生:此等神物,哪怕在仙界,想来也不是凡品,上神将其赐予老朽,乃老朽之幸,不知老朽该如何回报?
能可超能耐:谈不上回报,以物易物即可。我赠与你录音笔,你便回赠与我一物。
大周采诗官寤生:这录音笔乃神物,老朽全部身家也不及这神物的一分一毫,实在惭愧。
能可超能耐:先生言过其实了,这录音笔在我这只是寻常物品,算不上神物。
大周采诗官寤生:上神不必劝慰老朽,这神物难得,便是上神想要天上的月,老朽也该想方设法摘下来赠与上神的。
天上的月,上面的土壤连菜都种不了,能可才不想要。
能可超能耐: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先生可否愿意将木铎赠我?
大周采诗官寤生:乐意之至,只是,这木铎常年累月被老朽握在手中摇击,很是老旧,还请上神不要嫌弃。
能可超能耐:无碍。
大周采诗官寤生:如此,老朽便将这陪伴了我三载的木铎赠与上神。
很快,能可面前多了一个颇为古朴的木铎。
木铎木铎,能可还以为是个木头做成的铎,谁知拿起来一看,居然是个铜质的铃铛。
铜质的铃铛,为什么要叫木铎?
能可超能耐:这木铎分明是铜制品,为何称其为木铎?
大周采诗官寤生:铎,皆以金为之,铎体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即为木铎。
能可超能耐:原来如此。
能可觉得自己又学到新东西了,原来木铎也是金属的,只不过它的舌头是木头的,便叫木铎。
novel九一。com
就像小时候上课下课都要打铃一样,铃声如何,是由绳子栓的那个铁棍或者木棍来决定。
将木铎拿在手中晃了几圈,能可心中突然有了别的念头。
她知道《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都是由采诗官从民间收集来的,采诗官搜集的诗歌千千万,后世所见的必然只是一小部分。
即便如此,后世也无人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无法看清他们的脸。
而如今,她真真切切的在与一个三千多年前的采诗官对话。
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贪心一点?
能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抬手在键盘上敲击。
能可超能耐:先生,你曾踏遍山河,必然记录了无数动人诗歌,不知我能否有幸得以一观?
大周采诗官寤生:上神愿意一观,乃老朽之幸。只是,目前诗稿还未整理完成,底稿粗陋,不敢污上神的眼。
能可超能耐:那以往已经整理成册的诗篇里,先生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哪一篇?
大周采诗官寤生:去岁,老朽记载了一篇关于婚嫁的诗歌,名曰《鹊巢》。上神若感兴趣,老朽愿与上神分享。
能可超能耐:求之不得。
大周采诗官寤生: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歌的能可睁大了眼,这首诗歌总共四十八个字,其中有四十二个字都是重复的,可即便如此,她还是看不懂。
说真的,此刻的能可觉得自己是半个文盲。
为什么是半个呢?
因为这上面的每一个字她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她觉得很陌生。
能可实在不好意思开口问这是什么意思,只得默默拿起手机上网查。
“喜鹊筑成巢,鸤鸠来住它、占有它、住满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来迎她、送走她、成全她。”
“原来是这么个意思,汉字果然博大精深,短短几十字,便将一场婚嫁之事描绘得生动形象。”
能可感叹著,突然觉得老祖先要比现代人更开朗和开放,他们大多开口就能唱出美丽的诗词歌谣,而我们只会说我靠、牛掰。
突然,能可又想起一件事。
这个叫寤生的采诗官之前说他过了?十五载都没见过录音笔,那说明他如今已经?十五岁了。
?十五岁,在现代都早已退休,安享晚年了,而他一年三季还在各地巡游?
能可超能耐:先生已过耳顺之年,为何还不致仕途,回家颐养天年?
大周采诗官寤生:上神不知,我朝采诗官有特殊的选拔标准,男年?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看到这,能可愣住了。
她想象中的采诗官应该是年轻的学子,没曾想这采诗官居然出自五?十岁且没有子女的老者。
让这些孤寡老人做采诗官,也不知道朝廷是为了节省开支,还是为了给老人发挥余热创造条件。
采诗官,诗歌的搬运工,名字听起来挺浪漫。
不过,要是把它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好像也不是那么浪漫了。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