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肝膋粥所赐,能可现在完全见不得和米与肉相关的任何食物,一日三餐全靠水果和蔬菜续命。
两三天下来,整个人面黄肌瘦、两眼无神,吓得她立马啃了一口能把人腌成小苦瓜的野生牛樟芝。
苦味在口腔中肆意弥漫,能可居然有种淡淡的满足感。
良药苦口,狗命肯定能保住。
或许是有了对比,或许是有了抗药性,能可觉得这次的苦味比上次淡了一些,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她拿出那本自留的《枪炮、钢铁和病菌》,正准备认真研读一下,却听见小书房响起了熟悉的滴滴声。
大周采诗官寤生:上神,大事不妙!
能可超能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
大周采诗官寤生:录音笔,死了。
能可超能耐:录音笔死了?怎么回事?
大周采诗官寤生:今日,我回到屋里,准备打开录音笔,对刻写的诗歌查缺补漏,谁知如何也打不开,平日里发亮的地方如今也变得黯淡无光,显然是已经断气了。
大周采诗官寤生:都怪我,是我贪得无厌,让录音笔过分劳累,这才导致它积劳成疾,过早丢了性命。
录音笔积劳成疾,过早丢了性命?
看到这,能可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能可超能耐:先生切勿责怪自己,录音笔生命顽强,没那么容易丢了性命。
大周采诗官寤生:录音笔没死?那它为何没了动静?
能可超能耐:它只是饿了。
大周采诗官寤生:饿了?
能可超能耐:没错,就像人需要靠吃饭维持体力一样,录音笔也需要吃些东西来维持能量。
大周采诗官寤生:对对对,录音笔定然是饿了,都过了这么多天,我竟然没想起来要给它投喂水和食物,都是我的罪过。
大周采诗官寤生:敢问上神,这录音笔平日里都吃些什么?老朽这就去准备。
能可超能耐:先生不必特意准备什么,这录音笔以日光为食,只需在日光充足的时候,将其置于日光下,它自己会吸收日光之精华,补充能量。
大周采诗官寤生:原来如此,这录音笔果真是神物,竟然是靠吸收日月之精华来补充能量。
能可没法给一个古代人解释什么是太阳能充电,只能默认了录音笔靠吸收日月精华来补充电量以供运作的事。
录音笔对采诗官寤生来说,可能真的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这天晚上,能可收到了几卷简牍。
简牍,其实就是通过绳索串联成册的竹简。
能可这辈子头一次看见简牍,眼前这些狭长的竹简排列整齐,带着岁月独有的厚重质感。
能可小心翼翼的打开了一卷,目光落在刻写着字的竹简上,上面的字迹古朴而又神秘,笔画曲折缠绕,似山川蜿蜒,似河流纵横,在竹简的黄褐底色上,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庄重。
说实话,上面的字,能可基本都不认识,此时的她完全就是个睁眼瞎。
她伸出手,手指在竹简上方轻轻游移,仿佛还能感受到书写者的笔触和温度。
她眼里突然出现了一幅画面。
在三千多年前的大周,六十五岁的采诗官寤生在烛光下,手持刻刀,一笔一划地将采集到的诗歌刻在这竹简之上。
他刻写得专注执著,这些凝聚了他心血的字原,穿越时空,让三千年后的自己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与智慧。
想到这,能可突然热泪盈眶。
novel九一。com
突然,她心里生了一个念头。
大周设立采诗官的官职,必然有许多诗歌被记录下来,可那么多诗歌,经过漫长岁月更迭,流传下来的屈指可数。
如今,她有缘与一个活生生的采诗官对话,那是不是有机会让那些早就被时光掩埋的诗歌得以在后世留存?
比如手里这几款简牍,或许可以捐给博物馆?
能可当即就打开手机查找资料,记下了省博物馆捐赠咨询电话。
次日上午十点,省博物馆一个工作人员接到了一通匪夷所思的电话。
电话挂断,工作人员立马找到了馆长说明情况。
“馆长,刚刚有人打电话来,说要捐赠五卷周朝的简牍,以及一个周朝采诗官使用过的木铎。”
“周朝的简牍?你确定是周朝的,而不是上周的?”
“我确定没听错,我再三确认过了,对方信誓旦旦的说就是周朝的简牍,是一个叫寤生的周朝采诗官记录诗歌的简牍。”
馆长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周朝距今三千多年,目前考古发现与周朝直接相关的简牍实物极为罕见。已知的周朝简牍多来自战国时期的墓葬陪葬坑,但数量有限且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如果对方手里真的有周朝的简牍,那对考古界将是巨大的收获。”
“那我这就安排人与她对接捐赠事宜?”
“你立马安排人对接,尽可能让她现在就将简牍带过来,我立马联系几个鉴定专家过来。”
“好。”
中午十二点,已经到了午餐用餐时间,可省博物馆的藏保部办公室里,一群专家学者丝毫没有要去用餐的意思。
在灯光明亮的办公室内,一群专家学者围在那保存完整的三千多年前的简牍旁,眼神中满是震惊与疑惑。
简牍散发著古朴的气息,但其上的文字却似刚刻上去不久,这让人?思不得其解。
他们有的戴着眼镜,凑近仔细端详,有的则紧皱眉头,托著下巴沉思。
许久,一位白发苍苍的文字鉴定专家率先开口,声音带着颤意,“这文字确实是周朝的籀书,从字体结构和书写习惯都能确定。”
一个老教授戴着老花镜,颤抖著双手轻轻抚摸简牍,眼中又是惊喜又是惊愕,“这一卷,记录的是一首关于祭祀水神的诗歌,诗句整齐,韵律和谐,确实是周朝遗风。”
“没错,这一卷写的是女子怒骂负心汉,里面出现了许多颇具特色的复音词,还使用了大量的重言叠字来增强意境,这就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
“可这竹简上的刻迹实在新鲜,仿佛刻刀才离开片刻,这完全不合常理。”
另一位老专家也嗫嚅著说:“按常理,历经三千多年,刻迹早该模糊不堪,可这……实在新鲜得不合常理。”
“确实如此。”
众人纷纷点头,目光又落在那清晰新鲜的刻迹上,眉头拧成了疙瘩。
年轻的工作人员皱着眉头,推了推眼镜,提出自己的疑问:“会不会是有什么特殊的保存环境,才让刻迹保持这样的状态?”
话音刚落,一位资深学者就否定了这个想法,“以目前已知的保存手段,根本无法做到历经三千多年还让刻迹如此新鲜。”
“那有没有可能,这根本不是什么周朝的简牍,而是现代人模仿刻写的?”
“籀文以笔画粗壮、结构复杂为显著特点,具有强烈的象形和象征意义。这字形放在现代是极具抽象性的,一般人依葫芦画瓢都困难,更别说要写出如此符合时代特性的诗词。”
“无论从文字书写,还是文字内容,都是周朝的简牍无疑,可这刻写痕迹如此新鲜,总不可能是穿越来的吧?”有人提出了大胆的猜测。
“听说过人穿越的,没听说过物品自己穿越的,这听着就不合理。”
“可这简牍,就是处处透著不合理啊。”
大家争论不休,最后决定对简牍进行更深入的检测,包括碳十四测定、成分分析等。
一众专家学者期待着科学能解开这神秘简牍的谜团,探寻出那跨越三千多年却依然新鲜刻迹背后的真相。
而坐在办公室角落里的能可,只能可怜兮兮的抱着高唱空城计的肚子,默默的往嘴里灌白开水。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