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1 / 1)

看准 饭爷 584 字 8个月前

自1929年开始,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并成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结束了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近百年的统治地位,把主导权让位于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总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登场的。古典经济学也可以叫古典自由主义,这套理论认为国家只能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

美国总统柯立芝时期的繁荣和咆哮的20年代,源自古典自由主义。这种态度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政府把企业交给了市场,市场才是经济最好的左右手。完全市场化带来的结果是强者恒强,后面自然是马太效应 (3)越来越厉害。小公司一个个倒下,大公司越来越大,形成垄断组织。整个20年代美国工人工资上涨了2%,垄断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却因为流水线的大量投入使用而上升到55%。

2%和55%之间的差额就是资本家赚到的剩余价值,后面自然是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最后的结果是10%的人占有了45%的社会财富。在历史上,如果出现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情况,结果都不太好。第一次出现时首先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第二次是2007年,2008年的时候发生了次贷危机。第三次就是疫情之后。

罗斯福是在大萧条之后的1933年上台的,他抛弃了古典经济学那套只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的自由主义做法,不再放任市场,主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干预,史称“罗斯福新政”。这套需求创造理论被一个叫凯恩斯的人总结了出来。1933年罗斯福上台,1936年这个头脑灵活的人就开始写书论述新理论。没几年,这套东西变成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也成为一代宗师。和罗斯福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同时期的德国。面对大萧条,两国不约而同地抛弃了自由资本主义,让国家来介入经济。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因为贫富分化太剧烈,导致穷人丧失购买力没钱买东西,造成生产相对过剩。所以要解决问题就要让穷人有钱买东西,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通过创造需求提供工作机会,给工人发工资提高购买力。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我们打个比方,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就像一个水库里的水,只有这个水库不断有水流出,才能推动经济的发电机持续运转,可水库有水流出的前提是里面有水。凯恩斯主义说这个简单,不就是水库没水吗?那我加水不就得了嘛。这个水从哪里来呢?一方面是向资本家加税,另一方面是向资本家借贷。这两个办法的本质都是把资本家手里的钱临时抽到水库里。为什么说临时呢?因为劳动生产率剪刀差的存在,大众的钱迟早会以利润的形式回到资本家手里。这等于水库的水迟早要干,所以凯恩斯这套理论只能延缓危机。

观察“二战”以后的西方国家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政府都奉行高税收和高福利。政府提高税收,收来的钱部分拿来搞基础设施、科研这些公共建设,另外一部分拿来搞社会福利和保障。老百姓手里有钱又有保障,自然就敢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