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1 / 1)

看准 饭爷 770 字 8个月前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衰退造成私人投资不足、开工下降,这时候失业率就会上升。大萧条证明古典经济学那套自由主义理论无法克服周期性经济危机,无法解决大萧条带来的大量失业问题。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政府应该动用看得见的手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推行财政赤字,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维持就业就成了最佳选择。

之前的自由资本主义是资本家生产2元钱的东西,发1元钱工资。结果最后东西卖不出去,因为穷人没钱买。凯恩斯主义是资本家生产2元钱的东西,发1元钱工资,政府再负债1元钱发下去。大家获得2元钱的东西,资本家多赚1元钱,政府负债1元钱。

事实上,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减少资本家的利润,只是把资本家赚到的钱变成了政府的有息债务。政府本身是没钱的,只是向资本家借债加税来创造需求,通过发工资来提升穷人的购买力。

为了追求眼前的就业和平衡,政府通过负债把现在的问题往后推。借债是要还的,等还债的时候政府只能指望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税收增长,否则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凯恩斯的反对者提出这么玩债务会越来越多,借到最后还不上问题更大。凯恩斯的回答是,用这个策略将来可能会死,不用的话现在就得死。所以凯恩斯主义就算是毒药,各国政府也得吞下去应对大萧条。

要知道罗斯福新政搞的那些项目,并没有办法创造更多税收和增长,只能靠政府借更多的债填窟窿维持增长。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债涨了四倍。借债游戏终于玩不下去了,1938年美国和德国因为再次爆发经济危机而陷入全面萧条。罗斯福已经把国债借贷和货币贬值用到极致,借债游戏没办法继续下去,后面是德国撑不住了发动“二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经济上救了美国。德国借债创造就业机会造的全是飞机大炮,这玩意儿没法给老百姓消费,也没办法拿来给资本家还债。再不做点儿什么国家就要破产,战争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德国唯一的选择。1939年“二战”开始,所有国家开始进入充分就业。这个阶段美国失业率直线下滑,就是“二战”带来的。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在“二战”以后没有停滞,后面几任美国总统继续将其发扬光大。70 年代之前,激进的财政政策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规模赤字财政和高额国债是经常性政策。持续扩张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也为未来的通货膨胀持续走高和里根时代新自由主义复辟埋下了伏笔。这段时期是美国劳动人民的黄金时光,尤其是中产阶级,现在还有无数美国人在怀念六七十年代。当时美国中产阶级遍地,随便出门就能找到起薪不错的工作,一个人工作养一家,一家人住在带泳池的大房子,年轻人充满**。

可是到了70年代,大家发现凯恩斯这套东西不灵了,滞涨突然来了。凯恩斯时代美国政府向普通人借钱,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对美国人民的债务。本来想着靠发展还债,可发展总有减速的时候,后面发展增速减缓到还不起的时候,就只能借新钱还旧债。借不到新钱就还不起旧债,后面是靠“二战”把美国拉出了之前的债务泥潭。“二战”后美国人继续搞借债经济,借到后面不光旧债还不起,连利息都还不起。这时候就很难再借到钱了,不得不印钞还钱。这也是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的致命弱点是政策主张与生俱来的通货膨胀倾向。政府不是大量借债嘛,所以总是在试图通过印钞贬值货币,以减轻债务带来的财政压力。70年代突然到来的石油危机抬高了通货膨胀,游戏玩不下去了。这时候继续印钞还债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不印钞还债又借不到钱刺激经济发展,失业率升高。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失业只会存在于经济低迷期,这时候生产停滞,利率走低。通货膨胀则发生在经济**期,这时候生产发展,利率走高,所以失业和通货膨胀不会并存。通货膨胀和失业突然间同时来了,意味着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来了,也就是停滞性通货膨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