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也被称作“古典自由主义”,在大萧条之前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这套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家只能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国家把企业交给市场就行,市场才是经济最好的调节手段。
为什么亚当·斯密觉得市场才是经济最好的调节手段呢?因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最基础的假设就是人都是自利的。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人都会对参与经济活动获取利润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个体参与经济活动不被国家干预,每个人必然都想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国家只要提供自由的市场环境,让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就可以了。每个人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赚到钱了,国家也就有钱、变得富强了。
他所说的,就是市场会用一双看不见的手调节每个人的利益,最终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让国家变得富强。亚当·斯密的这套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当时被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应用。一直到1929年大萧条发生之前,古典经济学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
不过亚当·斯密这套古典经济学理论里面,最矛盾的一点是:既然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人的私心,在没有国家干预的背景下,大家都会不择手段赚钱。而没有干预的自由竞争,就会存在一个强者和弱者的问题。作为自由竞争中的强者,在这种情况下必定不断想出各种办法,试图从弱者那里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太效应之下,弱者永远是被剥削者,剩余价值必定是被强者瓜分。原因在于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商、判断力和执行力也天差地别,最终必定导致贫富分化不断拉大。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然而这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
以前总有人觉得贫富分化不断拉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制度不公平导致的。然而即使起步条件一样,只要时间足够长,贫富分化依然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这是由于个体在智力、判断力和决策执行这些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够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天赋和能力的差异。这种能力的差异在经济自由竞争的背景下,必定会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上。最终的结果就是,钱会不断向有能力的人聚集。这也是贫富差距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大的原因,只能延缓,不能解决。
想要强行消除这种差异,就意味着国家需要介入干预。如果国家不介入干预,社会显然不会出现强者给弱者提供“免费午餐”的可能。因为从人性的角度看,大家都不是圣人,触动利益是一件比触动灵魂还要困难的事。
既然不存在让有能力的强者自愿为弱者提供免费午餐的可能,自然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所以最终市场和经济自由调节的结果,一定是强者切走的蛋糕越来越多,弱者得到的蛋糕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的贫富分化也会越来越大,巨头垄断也会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