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竞争法则,是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动物如果活不下去,可以直接去死。但人类社会不是这样,因为人不像动物会选择默默等死,而是会选择反抗。这个道理就像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富人坐头等舱,穷人买得起站票。虽然站着的人不太舒服,但好歹也享受到了大船的红利。后面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坐头等舱的富人依然在头等舱,大量穷人却因连站票都买不起,要被踢下船了。那么这些将被踢下船的人,不会做等被踢下船然后被水淹死,而是会合力凿沉大船,让大家同归一尽,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王朝周期律。
所以国家出手干预,通过各种方式从富人那边拿钱,做转移支付补贴穷人,就成了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不过因为人性的自利性,多数经济学家一直不看好减缓贫富分化这件事。他们常说的一个理由是,这种国家人为干预违背了市场原则,非常影响经济效率。
学过经济学的应该都知道,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开篇就讲了,最低工资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然而这些经济学家没考虑到的一点是每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减缓贫富分化,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补贴穷人,是必须做的事情。不然放任贫富分化无限扩大,就会造成社会撕裂和动**。
如果只要效率,不要公平,选择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效率一定是最高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 一定是社会因为剧烈的贫富分化,迅速陷入王朝周期律里的那种崩溃循环。这时候整个社会都得推倒重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高效率,一定就导致最后的没效率。
而且经历了自由竞争导致的剧烈社会贫富分化以及后面引发的大萧条和“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发现,国家想办法减缓贫富分化,给底层注入购买力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创造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因为老百姓只有在有钱的情况下才能消费,没有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出来东西也卖不出去。
消费人群越大的情况下,需求才会越大。最终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进一步分摊成本、降低价格。企业有了规模效应不但成本降低了,还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些钱可以拿去搞研发和进行技术升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一切发展的基础都是有足够的需求,也就是由所谓的购买力来驱动。
我们国家通过扶贫和转移支付的方式,不断给低收入人群注入购买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这本质上也是在提振内需,为庞大的产能提供更大的市场,这样经济才能循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