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经济脉络(1 / 1)

看准 饭爷 761 字 8个月前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刚进入工业化的时候,工人只有极低的工资,一天还要工作16个小时,根本没有钱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工业品。这些国家生产出来工业品,只能卖到海外市场去。如果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这个市场终究有一天会出现饱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也就来了。为争夺殖民地和外部市场,“一战”和“二战”爆发。“二战”的时候苏联出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时穷苦工人和西方知识分子心中的灯塔。很多西方知识分子非常向往苏联,很多人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义务为苏联工作。

大萧条期间美国老百姓因为日子太难过,甚至出现了国民大量移民苏联的状况。为了和苏联抗衡,比拼制度的优越性,防止被和平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二战”以后也进行自我调整,主动出台各种社会福利和劳动保护政策,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转移支付的方式,在国内培育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

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大萧条期间各国都竖起贸易壁垒,不开放自己的市场,以及“二战”以后苏联的出现。这两件事使得老牌西方国家纷纷认识到,提高工人待遇,开发内需市场成了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必要因素。

马克思说过一段话,是用来描述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可以说非常经典:“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是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这一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保持对富人高税收,不断做转移支付,在国内建立一个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这个阶段是美国中产最幸福的阶段,一人工作可以养全家,大政府高福利是这个阶段美国的特点。西方的工业品不光能卖到海外了,国内老百姓也消费得起了,内循环和外循环也都顺畅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里根上台。里根重推新自由主义,开始压榨国内的中产阶级,给富人们减税。因为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需要比拼制度优势的外部压力也没有了。所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对中产阶级下手,把“二战”以后给中产阶级的各种转移支付和福利,通过消费主义和教育医疗等各种手段拿回来。消费主义由此诞生。

里根时代之后的中产阶级的负担越来越重,于是也越来越穷。在1971—2015年的40多年间,美国中产阶级的空心化一直在稳步推进。生活在中等收入家庭的美国人的比例从1971年的61%降至2015年的49.4%。美国汽车厂的工人,在2007年还有28美元一小时的收入,但在今天,竟然只有15美元。这也导致了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越来越差,贫富分化也越来越大。

要知道解决不了贫富差距和分配问题,就不能带来有效的需求回升。钱都集中在富人手里,自然消费需求不足。数据有多好看,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就有多难过。于是现在又回到了分界点。美国的社会贫富差距又回到了1929年那个历史最高点的位置。

目前美国最富有的50个人的财富,比美国最贫困的1.65亿人的财富总和还要多得多。整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会带来私人消费不足,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增长停滞。后面一旦美股泡沫破灭,所有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以前借的债务利息可能还不上了,借新还旧的游戏也玩不下去了。一旦借新还旧停止,前期所有庞大的债务都会要求兑现,债务负担会进一步压缩有效需求。需求停滞以后,紧接着就是经济开始逐渐失速,最终步入萧条。

资本投资从事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赚更多的钱。消费需求不足导致资本失去利润来源的时候,资本就会停下来。订单数量不足,不光会让资本选择停止投资,还会选择裁掉多余的员工。贫富差距过大本来就导致需求不足,裁员带来的收入减少会进一步加剧需求不足,最终经济更会走向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