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熟读近代史和经济史,回头看会发现几乎每次把戏都差不多。每次监管放松几年后,伴随的一定是金融业的狂欢和随之而来的大危机。紧接着就是严厉的监管收紧,这个动作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大家都知道1929 — 1933 年美国发生了大萧条,带动全球经济步入寒冬。大萧条的产生,本质上和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政府对自由主义的过度放任息息相关。在大萧条之前,美国的贫富分化达到极致。大企业和垄断组织的市场占有率在20 年代不断提高,利润迭创新高的同时,小企业变得越来越难赚钱,大家纷纷抱怨生意难做。所以很多社会资本不再把手里的钱投入实业再生产, 而是进入股票市场投机。
股市的上涨让投机氛围愈演愈烈,商人们不再满足于生产和销售,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也看不上工作赚的钱。大家都投身股市变身股民,沉醉在股票交易所里人为创造纸上财富,只要有一点闲钱,就会全部投入股市。当时最流行的是杠杆交易,只要支付10%的保证金就会有经纪人垫付余额让你用10倍杠杆投资。很多人加了杠杆以后,梦想着坐在家里就能成为富人。
银行的疯狂这时候也达到了极致,它们组成“担保成员机构”,用储户的资金大肆在市场上投资推高股价。除了自己下场炒股,银行也借钱给股民炒。银行用5%的利率从美联储借来资金,倒手用12%的利率借给股票经纪人,经纪人再用20%的利率放贷给投机者。向股民放贷成了银行最赚钱的生意,1929年夏末放贷利率已经高达20%。看起来很好笑吧,很多人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牛市,“配资 (5)”加杠杆从来没有缺席过。股票泡沫和消费信贷债务同时都在膨胀,哪一天消费信贷缩减或者资产泡沫被刺破了,一切就都熄火了。
纸币时代以来,泡沫的破灭从来都和加息密切相关,只是人们在狂热的时候从来没有在意这个举动。大萧条之前也不例外,其实从1928年美联储开始加息就已经发出了信号。当时美联储对股市过度投机表示了关切,决定用加息的方式遏制信贷膨胀。1929年10月24日是泡沫破灭的日子,不管是长期贷款还是短期贷款利率都在这个月达到了高峰。
美国股市也在这个月低下了高贵的头,道琼斯指数直接崩了,紧接着就是后面那次举世闻名的大萧条。说起来美国1929年大萧条其实都是自己作出来的,金融创新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实体经济产能过剩,所以要促进消费。银行借钱给消费者做贷款分期,提高了虚假消费。企业一看订单充足,开始扩大本来就过剩的产能。产销两旺,股价高涨,一片虚假繁荣的景象。贫富分化到极致使得这些做分期贷款的穷人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加息以后很多人还不上分期贷款,前面的循环被打破,泡沫破裂。接着就是订单消失,股价暴跌,企业倒闭,失业潮也来了。透支未来终究是要还的,只要未来够长就不可能不出事。一旦出事就没办法继续透支,整个链条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大型经济危机随之而来,只不过那时候管这种现象叫大萧条。
1933年3月,罗斯福入主白宫的那天,美国的股市和银行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总统上台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关闭所有银行和交易所,并要求国家货币委员会调查华尔街在大萧条里面搞了什么名堂。调查结果发现:从20世纪早期开始,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深度参与投机是导致1929市场崩溃的重要原因。
1933年6月,罗斯福签发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把投资银行业务(承销和发行证券)和商业银行业务(吸储和贷款)严格划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包销和经营公司证券,只能购买美联储批准的债券,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形成了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新模式。投资银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投行。这个之前从来没有的模式,就是在新法案加强监管的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