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钗头凤的故事(1 / 1)

天然居,三楼宴厅。

在姜临和苏洵蔡邕两位大佬的三请之下,陶渊明坐于上首之位。

“诸位,没想到老朽一个乡野村夫,如今也能与一众青年才俊同列一席,更没想到,能亲眼见证一番佳话!”

“今夜之后,诸位才名,怕是要名传四海,老朽先预祝诸位,前?似锦。”

“来,?!”

众人纷纷举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老朽仗着比诸位年长些许,今日喧宾夺主,还请姜小友勿怪。”

“哪里哪里!”姜临连忙起身,一脸诚恳道:“能得陶公当面教诲,姜临荣幸之至。”

“哈哈哈!”

陶渊明再次大笑着将酒水一饮而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姜小友此等胸襟,老朽,敬佩万分。”

“何止是胸襟啊!”一旁的蔡邕摇头晃脑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春(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等景象,何其美观,何况小友竟能将其如此完美的描绘,真乃奇才也!”

“咳咳!”

苏洵轻轻咳嗽一声,看向姜临问:“不知姜小友师承何人?”

“回苏伯伯,小子受教于李儒,李文优先生门下。”

“李儒?”

苏洵脸上露出一抹茫然,环顾四周,众人纷纷摇头,陶渊明轻叹道:“没想到江南还有这等隐士。”

“是我等孤陋寡闻了啊!”

众人纷纷举起酒杯,觥筹噷错,李白的一手剑舞直接将宴会的氛围推上了高潮。

“伯喈,明允,你们方才说,来江南是在郡学任教?”

“不错!”

蔡邕点了点头,含笑道:“文叔之请,不可推脱啊!”

“如此说来,朝中有意重开科举,并非空穴来风?”

“嗯!”

苏洵微微颔首,沉吟道:“自从陛下在朝中设六部之后,崔谢两家被接连打压,姜御史推行新?。”

“这些年来,颇有成效。”

“没想到啊……”

陶渊明怅然一叹,自嘲般笑道:“当年大禹朝推行之制度,废除了数十年,又被重新提上!”

“如今七国各自为?,我中原何时能够一统复兴?”

“陶公,慎言!”

听着陶渊明此言,两位大儒皆是轻叹一声,遥想当年,大禹朝治世,设六部,行科举。

只是崩裂之后,七国尽数废除,重新恢复九卿制度,而今,却又周而复始。

列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之中,未有半分盛世之象,世家门阀,垄断各国朝?,何其悲也?

有多少如陶公这般名人志士,不瞒今七国朝?,而远遁山野,宁愿与乡间花草为伴?

“陶公,如今大衍推行新?,走在了列国之前。”

“以您的才略,何不入朝?”

陶渊明笑着摇了摇头,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老了啊!”

“老朽这把老骨头,半只身子入黄土了。”

“如今在乡间种上二亩田,饮上二两桃花酿,何其快哉?”

“唉!”

三人皆是悠悠一叹,一众青年才俊皆是侧目听着三人的论述,姜临却是微微拱手:“陶公,如今李伯父在江南设郡学。”

“您何不在郡学之中任个夫子,以传承文脉,培育贤才?”

此言一出,不只是蔡邕和苏洵频频点头,就连李白等人也是一脸的期盼之色。

“还有诸位兄长,如今放眼天下,唯有大衍有意重开科举!”

“诸位皆是才华横溢之辈,何不入郡学以筹科举?”

“假以时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众人皆是面露犹豫之色,陆游却是一脸的兴奋:“不瞒诸位,家齂正欲让小弟入郡学。”

姜临听到陆游提及家齂,不由将目光落在他身旁的少女身上,笑了笑道:“务冠兄可曾婚配?”

陆游有些羞涩的看了一旁的唐婉一眼,摇了摇头。

“看来还没到那一步。”

姜临心中轻叹,看向一旁的陶渊明道:“陶公,诸位,小子在一段野史之上,还曾看过一则故事。”

“诸位可愿听上一听?”

“哦?”

众人听到姜临提起故事,顿时来了兴趣,李白更是笑道:“能让姜兄谈及的故事,必是一方美谈。”

姜临却是微微摇了摇头,轻声道:“这是一则凄婉的故事。”

novel九一。com

“相传,在大禹年间,有一才子,自幼才华横溢,其舅父之家,有一女子,亦是饱读诗书,文静灵秀。”

“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喜好吟诗作对。”

“成婚数年,伉俪相得,琴瑟和鸣。”

“才子母亲见儿子沉浸于儿女情长,唯恐误了前程,加上女子迟迟不孕,才子之母对女子也是愈加不喜,便将棒打鸳鸯,将两人强行拆散。”

“后来,母亲命才子再娶,女子伤心之余,两人依旧是相互念念不忘,最终也迫于父母,改嫁赵姓才子。”

“十年之后,两对夫妇同游沈园,才子与前妻相顾而望,伤感之余,才子写下一首词。”

陆游听着姜临的讲述,下意识的看了一眼身旁的佳人,真是好?啊,唐婉也是自己的表妹。

“小友,那野史之中可曾记载那首词?”陆游有些好奇发问,众人也是纷纷侧目。

“嗯!”

姜临含笑点头,轻声吟道:“词牌名为,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听到姜临吟诵此诗词,众人皆是发出惊叹:“好一首《钗头凤》,可惜了才子佳人,这才子也是个痴情人,只是唉……母命难为。”

“后来呢?”陆游忍不住发问。

姜临轻叹一声,道:“后来,女子再次游沈园之时,见才子留下词句,亦是题词一首,并且不久后郁郁而终!”

“什么!”

陆游神色有些吃惊,连忙问道:“不知女子题了一首什么词?”

“也是钗头凤!”

“也是钗头凤?”

苏洵疑惑的看向姜临,陶渊明忙问:“野史之上可有记载?”

“自然是有!”

“《钗头凤·世情薄》”

于是姜临将唐婉的题词吟诵一遍(不是水字,弘扬传统文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陆游和唐婉听完,忍不住的将两人代入其中,皆是面色伤神,李清照也是忍不住拉着姜临的衣角。

“姜临,你以后会不会也像那才子一样,休书一封,改娶她人?”

“放心,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自幼都是逆子。”

“扑哧。”

李清照破涕为笑,一旁的三位大儒也是听到姜临的话,有些哭笑不得,看着面前的一对玉人,陶公道:“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苏洵也是点头认同道:“才子佳人,珠联璧合。”

蔡邕却是蹙著眉头,暗自嘀咕道:“我家琰儿亦是才华横溢……”

“诸位。”

姜临起身,先是对着三位长者一礼,随后要朝着一众才子拱了拱手:“今日相会,实属缘分。”

“还请诸位在江南多留一段时日,也让姜临,略尽地主之谊。”

“我等白日论学,晚间赋诗,何其快哉?”

李白率先开口,脸上已经带着几分醉意:“哈哈哈,那便多谢姜兄了。”

“且不论其他,单是这醉仙酿,也要让某多留上一段时日。”

“李兄既留,高某怕也要叨扰了。”

孟浩也是点头含笑,对着姜临拱手道:“便多谢姜兄款待了。”

苏轼看了父亲一眼,轻声道:“我受父命,也要入郡学。”

“那太好了。”

陆游一扫方才的伤感,笑着对苏轼道:“子瞻兄,日后我们便是同窗了。”

“哈哈哈,能与友同行,也是人生一乐事。”

……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