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应对(1 / 1)

1958 年,大炼钢铁的热潮如汹涌的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国。一时间,城市与乡村皆陷入这股狂热的洪流之中,忙得不可开交。大街小巷、村落,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炼钢场景。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激昂却又略显盲目的乐章。浓烟仿若狰狞的巨兽,肆意翻滚升腾,遮蔽了湛蓝的天空;四溅的火星恰似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在这片狂热的土地上闪烁跳跃。人们仿若被一种无形且强大的力量驱使,一股脑地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之中,满心期待着能在这场钢铁的盛宴里铸就辉煌,改变命运。

然而,在这举国若狂的氛围里,张建国却冷静的观察著,结合历史,敏锐地分析出了潜藏在深处的巨大危机。他深知,这般不顾一切地大炼钢铁,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农业生产中抽离,长此以往,粮食一定会出现大问题。那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在这场狂热中,正悄然被人们忽视,而后果,将不堪设想。

彼时,街道办已然为可能到来的粮食危机做好了初步准备。一处院子被选定,几间屋子的门上都换上了崭新的锁具,在寂静中默默等待着粮食的入驻。张建国手持钥匙,坚定地走到王主任面前,语气沉稳却又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说道:“主任,我这就去筹备粮食。” 王主任听闻,神色凝重,上前一步,轻轻拍了拍张建国的肩膀,目光中是关切:“一定要小心行事,这事儿关系重大。” 张建国微微点头,转身跨上那辆自行车,迎著喧嚣与热浪,毅然出发。

大街上,响应炼钢号召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动。瞧啊,有的人费力地扛着家中搜罗出的破铜烂铁,那沉重的物件压得他们的肩膀微微下沉,脚步也略显蹒跚,但眼神中却透著一股狂热的坚定;有的人则推着装满废料的小车,车轮在并不平坦的路面上艰难滚动,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似在诉说著这场运动的艰辛。高音喇叭高悬在街头巷尾,不间断地播放著激昂的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的声音响彻云霄,让本就热烈的气氛愈发狂热。然而,张建国却仿若置身事外,对这一切充耳不闻,他的心中,唯有那沉甸甸的粮食之事。直至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长,他才回到家中。

次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大地上,张建国便奔向街道办。他满脸兴奋,一进办公室就道:“王主任,粮食的事儿搞定啦!” 这一嗓子,仿若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同事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如一群好奇的鸟儿般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东问西。“张哥,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些粮食从哪儿弄来的呀?” 王主任原本紧锁的眉头也瞬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住地夸赞道:“建国,你可真能干!” 办公室里洋溢着喜悦与兴奋的气息。

夜晚,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沉睡。张建国趁著月色,偷偷来到那处准备存放粮食的院子。他小心翼翼地掏出钥匙,轻轻插入锁孔,“咔嚓” 一声,门锁开启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缓缓推开房门,只见房间的地上早已铺好了防水布。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一袋一袋地将粮食搬进去。这些粮食,皆是为应对灾荒而准备的高粱米、棒子面、小米等粗粮,虽不似精米白面那般诱人,却能在艰难时刻实实在在地填饱肚子。他的动作轻柔而又迅速,每一袋粮食都承载着他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天上班,张建国有条不紊地向王主任汇报著工作:“王主任,此次一共筹备了三百吨粗粮,高粱米、棒子面、小米各一百吨。按照当前的价格计算,费用是 7.4 万元。我跟对方也提前说好了,如果明年没有灾荒,我定会将这些粮食原数退回。” 王主任认真听完,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街道办的同事们在听闻张建国对当前形势的深入分析后,又亲眼目睹了外面大炼钢铁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农村虚报产量的乱象,皆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大家心中都隐隐担忧,明年的粮食定量恐怕会大幅减少。于是,许多人纷纷找到张建国,面露难色,言辞恳切地说道:“张哥,你看能不能帮我们买点粮食,家里人多,实在不放心,也不敢要太多,就想能慢慢吃,以备不时之需。” 张建国看着同事们焦急的面容,心中满是同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他在街道办附近寻了一处空房,每次从空间放出粮食后,便悄悄存放在那里,随后再逐一通知同事们前来搬取。

在忙碌的同时,张建国也未曾忘记自己的家人和王主任。为减少麻烦,他自己家也在半夜从空间放出很多粮食,省的后面找理由。而后,他又挑选了许多粮食,亲自送往王主任家中。王主任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粮食,心中满是感动,拉着张建国的手,激动地说道:“建国啊,你可真是有心了!” 张建国微笑着回应:“王姨,我们什么关系,您平日里又对我多有照顾,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