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故土情深:筑巢故里寄相思(1 / 1)

1980 年深秋,四九城的胡同里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槐树叶子打着旋儿落在灰砖地上。张建国站在德胜门箭楼前,望着城门洞下往来的自行车流,记忆突然翻涌 —— 二十多年前,他也是骑着二八自行车,穿梭在这些街巷里,为工作奔波。如今,西装革履的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身后跟着拎着公文包的助理,手里攥著厚厚一沓四合院的资料。

“张总,按照您的要求,我们筛选出 23 处符合条件的四合院。” 助理递来文件夹,“不过现在市面上四合院交易刚刚放开,价格波动很大,有些卖家坐地起价……”

张建国抬手打断,目光扫过资料上标注的地址:“重点看东城区和西城区的,靠近帮宫周边、长安街、什刹海、后海、南池子大街这些地方,交通便利的优先。钱不是问题,告诉中介,只要产权清晰、不会被规划拆除,立刻约谈。”

购置四合院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有些老住户对卖房犹豫不决,张建国就带着当地?府工作人工和本地律师,一次次登门拜访。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处院子里,他遇到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守着祖传的三进院落不愿撒手。张建国坐在藤椅上,听老人絮叨著院子里石榴树的故事,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自家院子的时光。

“大妈,您看这样行不行?” 他从公文包掏出一叠图纸,“我找了最好的古建修缮队,保证把院子原样翻新。等修好了,您想住多久住多久,就当是给我这个晚辈掌掌眼。” 老太太摩挲著图纸上的彩绘纹样,老泪纵横:“好,就冲你这股念旧的劲儿,这院子卖给你!”

与此同时,沪城的收购团队也传来消息。外滩的老洋房交易暗流涌动,不少海外归国的华侨和本地投机客都在观望。张建国连夜飞往沪城,在和平饭店的套房里召开紧急会议。“记住,我们不是炒房,是留住城市的记忆。” 他指著黄浦江对岸的浦东,“等这里发展起来,这些老洋房就是历史的见证。”

在徐汇区的一栋巴洛克风格洋房里,张建国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 —— 一位从东南亚回来的富商,开价是市场价的两倍。卖家犹豫不决时,张建国却不急不躁,带着对方参观星辰集团在沪城的在建项目:“您看,我们连商业综合体都要融入石库门原素,这些老房子交给我们,只会越来越好。” 最终,卖家被他的诚意打动。

自家四合院的改造是张建国最上心的事。他特意从港城请来知名设计师,又通过市?府的关系联系到古建修复专家。三方团队在院子里开了研讨会,图纸改了十几版。“既要保留原汁原味,又要符合现代生活需求。” 张建国蹲在青砖地上,用树枝比划著,“这个影壁要修复,但排水系统必须重新设计,电路?率要预留到最大化,要确保后期使用。”

夜深人静时,他独自走进空荡荡的主屋,确认四下无人后,从空间里取出珍藏多年的金丝楠木和黄花梨木料。这些木料在港城时他都舍不得用,此刻却毫不吝啬地铺满院子。月光下,木料散发著温润的光泽,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

改造期间,张建国几乎呆在工地。他跟着工人学习传统榫卯工艺,和油漆师傅讨论彩画配色。有次为了确定窗棂的雕花样式,他翻遍了故宫的古籍资料,最后选定了寓意吉祥的步步锦图案。“小时候在院子里追猫,总被门槛绊倒。” 他笑着对设计师说,“这次把门槛改成可活动的,既保留韵味,又方便老人小孩。”

消息不胫而走,南锣鼓巷的老街坊们都知道之前街道办的张科长” 在修老院子。三大爷拄著拐棍来探班,看到满地的名贵木料,直咂舌:“张科长,这得花多少钱?” 张建国搀著老人在院子里转,指著正房说:“等修好了,您老天天来喝茶!”

“先生,财务核算下来,光是四合院改造,预算就超了500 万。” 助理小心翼翼地汇报。张建国正在查看院子里新栽的玉兰树,头也不回地说:“加钱也要做好。这些不是投资,是给孩子们的礼物。” 他望着湛蓝的天空,想起远在港城的娄晓娥和孩子们,“等他们回来,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1981 年春节前夕,张建国的四合院改造终于完工。朱漆大门重新焕发光彩,屋檐下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他站在院子中央,看着红灯笼高高挂起,恍惚间又回到了童年。这时,电话铃声响起,娄晓娥在那头兴奋地说:“孩子们放寒假了,我们这就回四九城!”

挂了电话,张建国抚摸著廊柱上的雕花,喃喃自语:“回来了,都回来了……” 此刻的他,不再是叱吒商界的富豪,只是一个盼著家人团圆的普通人。而这承载着他半生牵挂自家的四合院,即将迎来新的故事,续写着一个游子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