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殿试大典,雍正亲自为王文昭掌灯(1 / 1)

雍正盛怒之下,恰似那积蓄已久的火山猛然爆发,满腔怒火瞬间喷涌而出,毫不犹豫地下令将诺敏和张廷璐腰斩。这突如其来的雷霆之怒,犹如一阵狂风,狠狠打压了八王爷平日里的嚣张气焰,又似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刃,精准地堵住了?官那些蠢蠢欲动的闲言碎语。有了诺敏和张廷璐这两人作为前车之鉴,那些还未还款的官员,顿时感觉如芒在背,恰似待宰羔羊般胆战心惊。他们心里清楚,若再不赶紧还钱,恐怕下一个被整治的,就是自己,说不定只能等著被棍棒打折双腿,落得个悲惨下场。

如此一来,正如雍正所言,治顽症需用猛药。诺敏之死,恰似给那些拖欠国库银子的官员敲响了一记震耳欲聋的警钟,切实推动了还款进度。虽说雍正为此在一定程度上丢了些颜面,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整顿吏治、充实国库的必要之举。而张廷璐的死,则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本已污浊不堪的科举之池,让科举变得更加清正公平,为朝廷选拔真正有用之才,切切实实地贡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夌绂的带领下,礼部经过层层严格筛选,从众多考生中精心挑选出了八十四名贡生,他们即将踏入那神圣的殿试殿堂,迎接命运的抉择。就在贡生们整齐排列,尚未进入宫殿之时,隆科多迈著沉稳而有力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走了过来。他神色冷峻,目光如鹰隼般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随后微微侧身,压低声音向身旁的监考官询问:“哪位是刘墨林?” 那语气中,隐隐透著一丝不寻常的意味。

身旁之人赶忙顺着隆科多的目光方向,伸手向东边指去,毕恭毕敬地回应道:“东边那位便是,他就是刘墨林。”

隆科多微微眯起眼睛,那眼神仿佛要将刘墨林的模样深深烙印在心底,暗暗将其记在心里,看来是铁了心要替儿子出这口恶气。

主考官夌绂神情庄重严肃,如同守护着国家命运的卫士,高声发问:“考生都到齐了吗?” 那声音在空旷的宫殿前回荡,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监考官赶忙挺直身子,恭敬作答:“都到齐了。”

随后,众考生整齐地跪地,齐声高呼:“叩见皇上,恭请皇上圣安!” 那声音整齐划一,气势磅礴,仿佛能冲破云霄,在宫殿内久久回荡。

“恭请皇上圣安!”

得到雍正微微颔首示意后,这场备受瞩目的殿试正式拉开了帷幕。考生们全神贯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试卷。他们手中的笔在纸上如行云流水般书写,那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仿佛是他们梦想起航的旋律。他们都怀揣著对未来的憧憬,渴望为自己十年寒窗的苦读,换来一个满意的结果,在这历史的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刘墨林就突然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向前方噷卷。

雍正略带诧异,微微挑眉,目光落在刘墨林身上,问道:“这么快就写完了?”

刘墨林不愧机灵过人,脸上带着自信而从容的微笑,不慌不忙地答道:“回皇上,听闻皇上每日批阅奏折万字有余,与皇上相比,臣算是慢的了。”

此话不假,对于谁是大清最好的皇帝,众人或许看法不一,但雍正作为大清最操劳的皇帝,却是公认的。他对国家大小事务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回想他执政第一天所说的话:“很多人都认为当皇帝是件乐事,可依我看,这是天下第一等的苦事啊。你们中有谁愿意做这个皇帝,今日当众说出来,我让位给他。” 当时众人只当是笑谈,可结合雍正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及其结局,至少前两句话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每日在那龙椅之上,面对如山的奏折,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不辞辛劳。

言归正传,刘墨林这看似巧妙的言辞,却被隆科多抓住了把柄。隆科多顿时怒目圆睁,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大声呵斥:“你这不知羞耻的东西,有什么资格与皇上相比?” 那声音如同炸雷,在宫殿内响起。

刘墨林不卑不亢,神色坦然,平静地回应:“追比圣贤,本就是读书人的志向。” 那语气坚定而沉稳,仿佛在向众人宣告自己的信念。

隆科多一时语塞,“你……” 他满脸涨得通红,如同熟透的番茄,却因才思有限,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话语反驳,只能干着急。

此时,胤禛拿起刘墨林的考卷,眼神中透著审视与好奇,开始仔细端详起来。夌绂见状,赶忙向刘墨林使了个眼色,说道:“刘墨林,你且退到殿外等候。”

novel九一。com

刘墨林恭敬应道:“嗻。” 随后,他转身迈著不紧不慢的步伐,从容地走出了大殿。

就在这紧张氛围中,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紧接着,西北六百里加急快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八爷赶忙伸出手,稳稳地接过一看,竟是年羹尧的折子。八爷心中 “咯噔” 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意识到前线必定出了大问题。他眉头紧锁,转头看向身旁之人,压低声音,神色凝重地问:“王爷,怎么办?此刻就呈给皇上吗?”

“不不不,急不得,此刻不能搅了殿试大典。” 八爷微微摇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与纠结。看着此时的八爷,不禁让人遐想,如果康熙的这些皇子能够齐心协力,摒弃前嫌,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说不定大清的江山将会更加稳固,百姓也能过上更加安定富足的生活。

几个时辰过去,殿试仍在紧张而有序地持续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体力不支的考生陆续被淘汰,他们带着遗憾与失落,无奈地离开了考场。其他考生也相继交卷离场。此时的夕阳,宛如一位饮下人间烈酒的醉客,醉意朦胧,脸庞泛起了阵阵红晕,它缓缓西沉,化作一片绚丽的晚霞,如同一位神秘的旁观者,悄悄窥视著世间百态。整个大殿内,只剩下王文昭一人。看得出,他心急如焚,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神色慌乱,手中的笔也微微颤抖著。

胤禛注意到了王文昭的状态,转头对李绂说道:“告诉他,莫要着急。” 那声音温和而沉稳,仿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李绂赶忙应道:“嗻。” 随后,他快步走到王文昭身边,轻声传达了雍正的旨意。

殿外的八爷,紧紧握著那封紧急折子,手心里早已布满了汗水。他眉头紧皱,反复权衡利弊,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挣扎。一旁的马奇不断焦急地催促:“八爷,还是赶紧呈上去吧,切莫耽误了大事。” 八爷咬了咬牙,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最终还是决定把折子递上去,说道:“快去吧。”

身旁之人应道:“嗻。” 然后迅速转身,朝着雍正所在的方向跑去。

雍正看完折子,脸上并未露出丝毫波澜,他深知自己的情绪会像蝴蝶效应般影响正在考试的王文昭。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走到王文昭面前,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轻声说:“掌灯,小王,慢工出细活,慢慢写完。”

真正的激励并非短暂的触动,而是能铭记一生的记忆。雍正这一举动,恰似冬日里的暖阳,必将深深印刻在王文昭的记忆深处,伴随他一生。帝王亲自为其掌灯,这足够他骄傲一辈子了。日后,当王文昭回忆起这一幕,想必心中定会涌起无尽的感激与动力。

殿试结束后,雍正即刻召开临时内阁会议。年羹尧在折子里提及,罗布藏?津占据西藏,吞并青海,已然自立为王,眼下更是纠集了十几万兵马,且有与阿拉布坦勾结的迹象。倘若这两股叛军会合,犹如洪水猛兽合流,后果将不堪设想,大清的江山?稷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八爷目光坚毅,神色严肃,语气沉稳地说道:“国内兵员其实颇为充足,只是分散在不同军营。若要将其集结并统一管理,非得有像十四弟这样经验丰富之人出任大将军,才能稳住军心,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其意图不言而喻,就是想借此机会掌控军权,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雍正朝十三爷使了个眼色,那眼神如同一种无声的默契。十三爷心领神会,清了清嗓子,略带犹豫地说道:“那个,我觉得吧,眼下这情况,对吧,哎呦我去,形势严峻啊,可是呢,如果贸然行动,也得考虑各方因素不是。所以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先抓好后勤,筹备粮草。至于派谁担任大将军,不妨从长计议,慢慢物色。”

雍正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赞许,说道:“嗯,好,那就按怡亲王说的办。”

说白了,此次讨论内容本身并非关键,雍正要的就是老十三的缓兵之计。他深知八爷的心思,不能让八爷轻易得逞,得稳住局势,从长计议。

八爷正欲开口争辩,刚发出一声 “哎……”

雍正便接着说道:“张中堂、马中堂,这件事,你们先把其他事务放一放,主要协助怡亲王处理好西北军务。另外,新科进士的事,让李绂他们抓紧阅卷,尽早发榜。” 那语气不容置疑,仿佛在向众人宣告自己的决断。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