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顾秉谦奏对,王阳明接触倭国僧人(1 / 1)

天启皇帝看着顾秉谦那让人难以捉摸的反应,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他原本只是随口让顾秉谦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没想到顾秉谦竟然直接提及了那位备受尊崇的千古圣人王阳明。更让人惊讶的是,顾秉谦似乎对王阳明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竟然称他为“似忠似奸”之人。

天启皇帝不禁瞪大了眼睛,急切地问道:“顾爱卿,这王阳明,朕可是知道的,他可是创立了格物致知的心学的千古圣人啊!怎么能说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似忠似奸’呢?”

顾秉谦嘴角微扬,露出一抹似有深意的笑容,他缓缓地看向天启皇帝,不紧不慢地回答道:“陛下,您竟然将此僚称为千古圣人吗?依微臣之见,倒不如说此僚才是倭寇的罪魁祸首之一啊!”

天启皇帝听到顾秉谦的这番话,犹如被一道晴天霹雳击中,惊愕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完全无法理解顾秉谦为何会如此诋毁王阳明,这与他所了解的情况简直大相径庭。

天启皇帝定了定神,深吸一口气,再次追问道:“顾爱卿,你这话从何说起?”他的声音中明显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和愤怒,似乎对顾秉谦的话感到非常震惊。

顾秉谦却不为所动,依然面带微笑地说出了一句让丹明目瞪口呆的话:“倭人僧人桂悟宗薰曾于王阳明少年时,与其人有数日的抵足而眠,而具体他们之间说了什么,无人知晓。”

顾秉谦的这句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天启皇帝的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抵足而眠通常是形容关系亲密的朋友或亲人之间的行为,而一个倭人僧人竟然能与王阳明有如此亲密的接触,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顾秉谦接着说道:“微臣也只知道,王阳明此人便是于弘治十六年后起复,授职兵部武选司主事。”他的语气平静,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天启皇帝聚精会神地听着顾秉谦的话,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思考着这些事情之间的关联。然而,他目前根本没有听出这些事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于是,他开口问道:“顾爱卿,只是与倭人僧人抵足而眠而已,”

虽然内心震惊不已,但天启皇帝对王阳明仍存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他期望能从顾秉谦那里获取到确凿且真实的证据,以证实王阳明与倭寇之间存在关联。于是,天启皇帝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丝期待,继续追问道:“即便如此,这也不能确凿地证明王阳明就如你所说的那样,是个‘似忠似奸之辈’吧?”

顾秉谦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是否要继续说下去。然而,他最终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毅然决然地开口道:“陛下,您有所不知啊。”他稍稍加重了语气,接着说道,“微臣刚才提到的那个倭人僧人桂悟宗薰,在与王阳明连续数夜论道之后,竟然径直返回了倭国境内的尾张国,并在那里传播起王阳明的学说来。”

天启皇帝的脸上依旧充满了疑惑,他实在难以理解,去倭国传授大明之道怎么会跟王阳明和倭寇牵扯到一起呢?他不禁追问道:“去倭国传授我大明之道,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吗?即便倭人学习了我们大明的大道,又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顾秉谦见状,连忙解释道:“陛下,请容微臣详细道来。这倭国的尾张国,在那之后,可谓是励精图治,拚命地学习大明的知识。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培养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顾秉谦一边说著,一边对着天启皇帝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接着说道:“对于这样一个小国的王者,还望陛下允许微臣称他为豪杰。”

novel九一。com

天启皇帝有些不耐烦了,催促道:“别再卖关子了,快说,到底是谁?”

顾秉谦这才直起身子,缓缓说道:“此人便是织田信长。”

丹明听到这个名字,心中猛地一惊。他突然想起了前生所了解到的关于织田信长的历史。大致上,织田信长统一了倭国的战国时代,但最终却被自己的手下烧死在一座寺庙里。而原本即将被统一的倭国,也在他死后被另一个手下夺走了。

他突然挺直身躯,端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顾秉谦,追问道:“你刚才所言,可是说……正是因为那个倭人僧人将大明的知识带回倭国,并加以培养,倭国才能孕育出织田信长这样的人物?”

顾秉谦见状,赶忙拱手行礼,诚惶诚恐地回答道:“回禀陛下,正是如此。那织田信长堪称一代豪杰,他不仅终结了倭国漫长的战国乱世,还与西洋教士勾结,大肆窃取我大明的知识财富。”

然而,天启皇帝似乎对顾秉谦的回答并不满意,他忍不住插话道:“且慢!这其中与西洋教士又有何关联呢?”

顾秉谦连忙解释道:“启禀陛下,这织田信长在其崛起初期,曾借助西洋教士窃取我大明火器的成果,尤其是那鸟铳,威力巨大,他便是凭借此等利器,方才得以迅速崛起。”

丹明在一旁听着,突然注意到一个问题,在他前生所知,鸟铳应该是明朝从西洋人手里获得的技术,怎么听顾秉谦所说,倒像是西洋教士窃取了大明的鸟铳?

而且他的心中仍旧存有疑虑,他实在难以相信王阳明会与倭寇有任何瓜葛,于是插嘴问道:“即便如此,这与倭寇又有何关系呢?还请顾爱卿速速道来,王阳明究竟与倭寇有怎样的牵连!”

——————

注:

倭国禅僧桂悟宗薰(1420-1506)曾于1503年出使明朝,与王阳明(时年31岁)同时期在京师。有学者推测二人可能相遇,但无直接证据。

另外:

《蕉廊脞录》:“阳明先生讲学余姚,有倭僧慕名求见,先生以心学折之。”

此为清人野史,记载王阳明曾于余姚为倭人讲学,以学识折服倭人。

小说内容依此演绎。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