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领先二十年(1 / 1)

随后是经营类目:

灵泉白粥:每人5毛钱,比国营饭店的米饭都贵,镇上还没有谁敢卖这么高的。但——她用的可是灵泉,味道是“开挂”的,而且无限续碗。

她在旁边标注——

【不吃饱,不许走;吃饱了,还想再来。】

酱肉包:2毛/个,咸香十足,纯手工包馅;

豆腐包:1毛/个,透油有食欲,便宜又饱腹;

小菜:免费!总塿准备三十样左右,萝卜条、炒花生、麻油笋丝、糖醋蒜瓣……每天早上五点现切、现拌、现摆!

张翠娥边写边念:“人来了,先看菜;心稳了,再掏钱。”

继续画下一页,是铺子的结构图:

门口进来,中间摆一张长条桌,1米宽,近3米长,正中摆放整整30个腌菜罐、陶罐、瓷碟,铺满整张桌子——免费吃。

桌子四周围一圈小凳子,供人坐着吃,吃完可换。

最后面是后厨明灶,灶台、锅、蒸笼全部露在外头,不藏油、不藏火。

顾客进来,先往最里面走,付钱、领粥、拿菜盘子,再坐下来吃。

粥是不限量的,空碗可续粥,吃到饱为止。

张翠娥放下笔,轻轻呼出一口气。

灯火照在那张图纸上——粗笔勾勒的,是她即将起锅开张的第一家早餐铺。

可她心里清楚,这不仅是一份门面图,更是她重生以来要赚的第一桶金。

眼神凝著那行定价——白粥五毛一碗。

在这个镇子里,连国营大饭店的米饭都只卖两毛,她这一碗白粥,直接翻倍还多。

可张翠娥依旧写得斩钉截铁。

因为她明白:

“人吃的是饭,背后吃的是选择。”

当然,之所以敢定高价——不仅仅是因为张翠娥对自己灵泉粥有底气,更是因为:

“这口价,挡得住贪便宜的,也留得住真喜欢的。”

这个年代的人,普遍饭量大,干活多,胃口也猛。

若是从一开始就定低价,后面一旦有店铺学样、打价格战,那再想再翻身都难。

薄利多销?

她冷笑一声。

这种生意听着响亮,最后不是把人累垮,就是被?行拖死。

她张翠娥才不会走那条路。

高价,才能撑住品质,才能走到最后。

她不会看不起穷人。

因为自己就从穷窝里熬出来的。

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

这个年代的穷人,如果肯花钱出来吃饭,那不是多余消费,而是“选择信任。

而她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过来的人吃得值,吃得划算,吃得踏实。

吃得出了门也不会后悔,回头路过,还想再来。

这一夜,她没有再动笔。

只静静地坐着,看着纸上那几个不怎么好看的小字。

“三米白粥铺”。

这是张翠娥重启人生的“第一招”。

不是讨好谁,更不是单纯的讨生活。

而是要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

次日天刚亮,张翠娥就睁开了眼。

刚一动身,屋外小厨房就传来一阵轻手轻脚的响动。

披衣出门,只见李彩凤正利索地往锅里添柴,李桂花蹲在一旁洗米,俩人动作稚嫩但极认真。

“娘你醒啦!”李彩凤笑着招呼。

novel九一。com

“我们想让你多睡一会儿。”夌桂花的声音软软的。

张翠娥心里一暖,接过锅铲。

三人一起做早饭,粥香渐浓,锅里还有张翠娥昨晚就和好没做完的葱油面团,热锅一压,金黄蓬松。

早餐是——白粥、葱花油饼、配上小咸菜。

三人围坐在炕桌前,吃得热乎。

吃完饭,张翠娥收拾好碗筷,把两个孩子安顿好:“今天娘去铺子安排装修,你们在家复习识字,别乱跑。”

“知道啦!”

“娘快去快回!”

清晨七点半·镇西口粮站后头

张翠娥刚一转过街角,就看见那间半新不旧的破铺前,站着个男人。

朝阳正好,金光洒在那道高大的背影上。

他个子很高,至少一米八二,宽肩窄腰,穿着一身灰蓝色粗布工装,袖口卷到小臂,肌肉线条分明却不夸张,是干惯了重活的那种扎实。

此刻正皱眉看着铺子的侧墙,一手拿着卷?量梁宽,一手拿铅笔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张翠娥朝他喊了句:“来的挺早啊。”

赵寒云回头,目光淡淡扫过她,点头算作招呼,然后沉声道:

“你这房子梁有点歪,角度不对。承重这块不太行,得重新校对中轴,不然将来铺子一热,容易往一边沉。”

张翠娥点点头:“正合我意。”说著,从布包里抽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图纸。

把纸摊在临时搭的木架上,“昨晚画的,你看看。”

赵寒云低头,随手一捏纸角,准备例行公事般扫两眼——

可下一秒,他的动作顿住了。

那是一张设计草图。

纸张虽然旧,但上面排线清晰,文字标注严谨。

入口到操作区的动线、顾客行走路径、桌椅间距、小菜集中区、碗碟回收点、明厨结构,全都写得一清二楚。

桌子结构是“围台式”——中间摆小菜,周围环凳;取餐、付账、进出全是单行流线。

再往下看,每一个点都有比例,菜盘是多大的圆、碗摆几个、凳子放多远、桌脚多粗……连材料边角都标得清清楚楚!

赵寒云盯着图纸,眼神从惊讶变成了茫然,半晌没说话。

最后低低吐出一句:“你这……不是摊子,是个工程。”

整个人因为震惊而有些木讷,赵寒云喉结动了动,又道:“我干了七年木活,从来没见过有人这样开早饭摊。”

两只眼睛死死盯着张翠娥的脸,想看出点什么。

“……你这模式,是哪学的?”

“没见过。”

“这不是街边摊,也不像国营饭店,更不是集体食堂。”

张翠娥唇角一挑:“自创的。”

“名字叫——三米白粥铺。”

赵寒云喃喃:“自助粥摊……三米桌、围台吃、菜免费、粥不限……”

一字一句念著,眼里的震惊越来越深。

这个时代,从没有人敢做这样的模式。

大多数摊贩还在用木桶卖汤,国营饭店则讲究“排队买饭、打卡点单”。

而她——

一个女人,看起来应该是从农村刚来镇上,竟然设计出一套完全打破传统的运营模式,还精准计算桌宽、座数、碗量与粥口循环。

赵寒云沉默片刻,轻轻把图纸合上。

“这个活,一个人做不来。”

“你这桌子得定制,三米长、加粗腿,还得稳;围凳多口,还得能拆能拼,整个灶台也得新砌……这不是常规结构。”

“再说你墙体得重新打底,天花补麻布、挂梁、刮灰,门窗还要重装。”

“这些活,我得带我那两个兄弟一块干。”

“但我白天要在工厂上班,只能晚上来干,工期至少七天。”

novel九一。com